歷史朝代的興衰與更替,一個個鮮活的歷史人物,在歷史長河中留下了深深的印記,接下來三國網小編帶您走進諸葛亮和劉備的故事。
《三國演義》中,諸葛亮神機妙算,是軍事天才。在他的輔佐下,劉備一路「開掛」,順利登上人生的巔峰。
但真實的歷史是,沒有人有「主角光環」,劉備和諸葛亮從取得赤壁之戰勝利,到拿下荊、益兩州,再到成功建立蜀國,這條路上佈滿艱辛和荊棘。
這一路既是劉備英明領導,率領眾人努力的結果,也是諸葛亮高瞻遠矚,苦心籌謀的回報。
而關於兩人的關係,也一直為後世津津樂道。
是真心相知?還是各有防備?
今天,就讓我們一起走近真實的劉備和諸葛亮。
歷史上的劉備並不是一個「愛哭包」,但也結結實實哭過一次。
官渡之戰後,曹操鬥志昂揚,繼續征戰,統一北方,而劉備投奔到了劉表處,依舊過著寄人籬下的生活。
一次,他和劉表喝酒聊天,劉表發現他從廁所回來後,眼睛有哭過的痕跡,就問他原因。
劉備說:
「吾常身不離鞍,髀肉皆消;今不復騎,髀裡肉生。」
當時劉備40多歲,在古代算得上高齡,人之將老,卻功業未建,於是悲從中來。
此時的他還不知道,不久後,他將遇到諸葛亮——這個可能改變他後半生命運的人。
三顧茅廬求良才,隆中良策獻明主
諸葛亮曾在《出師表》自謙地說:
「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
其實,諸葛亮出身於名門望族,父親曾任太山郡丞,叔父也任過豫章太守。
父親、叔父相繼去世之後,諸葛亮來到南陽定居,拜師學藝,還結交了龐德公、徐庶等好友。
諸葛亮熱衷時事,謀略超群,被龐德公贊為「臥龍」。
他經常以管鍾、樂毅自居,渴求遇到齊桓公那樣的明君。
27歲那年,他終於遇到了心目中的明君——劉備。
劉備誠心十足,三顧茅廬,兩人一拍即合。
諸葛亮對天下形勢瞭然於胸,結合劉備現狀,提出了最切實可行的戰略,史稱「隆中對」。
先取荊州,再取益州,內修政理,外連孫權,待機而起,北定中原。
多年來,劉備空有抱負,但苦於沒有明確的規劃,雖然輾轉多年,功業方面卻始終沒有大的進展。
諸葛亮的一番話,如撥雲見月,讓正處於低迷期的劉備看清了前進的方向。
劉備待諸葛亮日益親密,關羽和張飛對此心生不滿,劉備則直言道:
「孤之有孔明,猶魚之有水也。」
關羽和張飛這才沒話說。
不久後,曹操揮師南下,直指荊州。
戰爭一觸即發,荊州牧劉表卻在此時一病嗚呼,兒子劉琮繼任,卻畏懼曹操大軍,直接將荊州拱手獻出。
曹操不費吹灰之力就得了荊州,大軍更是氣勢如虹。
情況對劉備極為不利,關鍵時刻,諸葛亮挺身而出,出使東吳,向孫權求救。
弱國無外交。
何況劉備還沒有自己的地盤,再加上長阪坡新敗,諸葛亮初出茅廬,年輕名微,「外交之路」困難重重。
諸葛亮激將孫權,加上周瑜、魯肅主戰,孫權下定決心和劉備聯合抗曹。
戰爭的焦點最終彙集在赤壁,孫劉聯軍火燒連營,大敗曹操。
從此,曹操退回北方,不敢輕易南征。
劉備和孫權瓜分了荊州,屢次兵敗的劉備終於打了一次勝仗,贏得了自己的第一個真正意義上的地盤。
諸葛亮被正式任命為軍師中郎將,發展經濟,供應前方作戰。
君為前開疆擴土,臣為後安定民心
按「隆中對」的規劃,得荊州之後,下一個目標就是益州。
劉備放心地把鎮守荊州的任務交給諸葛亮和關羽,自己則帶著龐統朝益州進發。
益州牧劉璋派法正拉攏劉備,想借劉備之手擊破張魯。
劉璋不得人心,手下的法正和張松心屬劉備,力薦劉備趁機拿下益州。
不料事發,張松被劉璋殺害,劉備不得不和劉璋正面對上。
戰事並不順利,劉備苦戰不下,諸葛亮和張飛、趙雲來到成都,共同圍困劉璋,這才拿下成都。
平定成都後,劉備升諸葛亮為軍師將軍,署左將軍府事。
劉備依舊把成都的治理之權交到諸葛亮手上,自己則帶著法正前往漢中地區。
兩人配合默契,劉備外出征戰,諸葛亮負責鎮守大本營,主持政務、發展民生、籌集糧草,確保前線供給。
《三國誌》記載:
「先主外出,亮常鎮守成都,足食足兵。」
有諸葛亮在,劉備無後顧之憂。
得荊州、占益州、征漢中,兩人同心協力,復興漢室的大業蒸蒸日上。
隨著劉備勢力的不斷壯大,是非也隨之而來。
劉備十分信任法正,但有人看不慣法正心胸狹窄,就慫恿諸葛亮去告法正的狀。
諸葛亮就說:
「主公之在公安也,北畏曹公之強,東憚孫權之逼,近則懼孫夫人生變於肘腋之下。當斯之時,進退狼跋,法孝直為之輔翼,令翻然翱翔,不可複製,如何禁止法正使不得其意邪?」
之前主公在荊州時,左右受困,幸虧有法正輔助,才讓主公脫困,翱翔於天,法正有功,為什麼要這麼約束他,讓他不如意呢?
諸葛亮毫無爭權奪利之心,事事以大局為重。
奪取漢中之後,在諸葛亮等人的極力擁護下,劉備順應時勢,自稱漢中王。
法正被封為尚書令、護軍將軍,官職在諸葛亮之上,但從未見諸葛亮因此有任何不滿之色。
就像諸葛亮所說:
「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
他淡泊名利,不追求榮耀享樂,心心唸唸的只有和劉備一起恢復漢室江山。
白帝城舉國相托,五丈原鞠躬盡瘁
劉備集團的不斷壯大讓孫權大感威脅,他暗中將利刃對準了蜀軍,趁著關羽在前方和曹軍交戰,偷襲荊州,還斬殺掉不肯投降的關羽。
緊接著,曹操去世,曹丕篡漢,建立魏國。
第二年,劉備登基為帝,建立蜀國。
諸葛亮被任命為丞相,總攬蜀國政務。
雖已貴為帝王,但劉備一心想為關羽報仇。
諸葛亮一直堅持著「東連孫吳,北拒曹操」的戰略方針,若孫劉開戰,於興復漢室無益。
大臣們也多次勸諫劉備,但劉備不顧群臣反對,發起了對東吳的討伐戰。
兩軍在夷陵交戰,陸遜取得全面勝利,蜀軍死傷慘重,劉備連夜逃到白帝城。
在白帝城,處於彌留之際的劉備,對諸葛亮說:
「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國,終定大事。若嗣子可輔,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不論你是輔佐,還是其它,我都給你名正言順的選擇權。
諸葛亮痛哭流涕:
「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貞之節,繼之以死!」
你放心,我一定竭盡全力效忠劉禪,至死不渝!
劉備又特下詔書,鄭重地告知劉禪:
「汝與丞相從事,事之如父。」
你要把諸葛亮當父親一樣尊敬。
不論這些話,是發自真心,還是出於其它原因,劉備確確實實把自己的國家、兒子、理想,全都托付給了諸葛亮。
諸葛亮是幸運的,能得劉備這樣托付。
劉備也是幸運的,有這樣一個人可以托付。
公元223年,劉備病逝。
劉禪繼位後,確實遵從劉備的話,對諸葛亮尊敬有加,大小政務都聽由諸葛亮決斷。
諸葛亮手中權力不可謂不大,但人卻一如既往地謹慎自律,公正嚴明,不敢有絲毫鬆懈。
他扶持幼主,治國理政,明確法度,穩定人心。
朝局穩定之後,諸葛亮又帶兵南征,平定南方叛亂。
227年,諸葛亮上書《出師表》,是忠臣又如慈父般用心良苦,細細交代、殷切叮囑劉禪。
做好一切準備後,諸葛亮北上伐魏。
此後數年,他殫精竭慮,直到油盡燈枯。
公元234年,54歲的諸葛亮不幸病逝於五丈原。
「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諸葛亮做到了,他無愧於劉備,無愧於劉禪,也無愧於自己。
劉備寬仁弘厚,知人善用,讓諸葛亮死心踏地地追隨。
諸葛亮才能卓越,大公無私,忠誠律己,讓劉備全然放心。
縱觀諸葛亮和劉備一起走過的十幾年,有過「蜜月期」,也有過平淡期,但信任始終都在。
即使劉備去世,諸葛亮也初心不改,將「忠誠」兩字貫徹到底。
兩人名為君臣,心似知己。
其實,人與人相交,最難得的就是能相互信任。
劉備沒有信錯人,諸葛亮也沒有辜負這份信任。
也因此,千百年來,劉備的「信人至深」和諸葛亮的「忠誠不改」,成為令無數人嚮往的「君臣典範」,傳頌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