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董卓很感興趣的小夥伴們,三國網小編帶來詳細的內容供大家參考。
從東漢中期開始,宦官和外戚一直掌控著東漢朝廷的政權,而這兩者政權的交替也是當時最大的弊病。當董卓進入洛陽都城的時候,中央朝廷已經解決了宦官專權的問題,同時外戚集團也沒有了立足之地,可以說朝廷這個時候是十分清爽的狀態。
除此之外,因為東漢的政權是依靠大家族的支持才建立起來的,因此百年下來豪強世族一直把持著朝廷的政權,底層的有才學的人無法進入朝廷中央,而經過了東漢末期的起義、造反以及內亂的打擊,可以說大家族的勢力已經衰微,而作為平民出身的董卓此時步入朝廷,實乃民心所歸,得到了百姓的擁戴。可以說歷史是給了董卓莫大的機遇。
但能力越大,責任越大,在千瘡百孔的東漢面前,董卓所要面臨的問題數不勝數,而作為掌握了朝廷政權的他又是如何行動的呢?
董卓當時已經是相國,他有足夠的實力以及權力去挽救東漢,只可惜董卓是一個只知打仗,而不知如何治國的人,雖然他做了一些積極的事情,像是清理"黨錮案",撥亂反正,改革中央與地方的人事,同時推行州牧制改革,使得之前沒有機會出仕的人才能夠得到提拔重用。這兩項政策贏得了人民的好評,連後世史學家甚至都不得不承認,董卓"雖行無道,而猶忍性矯情,擢用群土"
只可惜遺憾的是對於風燭殘年的東漢來說,僅僅是這些政策是滿足不了重整朝綱的需求的,東漢需要的是一個全面的客觀的改革方法,然而董卓並沒有做好這些改革的準備,相反在位的董卓逐漸顯露了他殘暴的本性以及貪圖富貴的個人追求。遷都長安的決策就是董卓暴露本性最重要的一步。
洛陽城人口百萬要前往長安,一路上百姓被董卓騎兵驅趕,互相踩踏,加上飢餓疾病等情況的發生,死傷人數不計,而董卓自己則留在洛陽,指揮一隊人馬主持者焚燒洛陽的工作,使得洛陽方圓百里之內皆成了一片廢墟。
很多人不清楚為什麼董卓要干吃力不討好的遷都事情,要知道當時確實是有諸侯想要聯合討伐董卓,但是以袁紹為首的將領雖人數多,卻只是整天高談闊論,表面嚷嚷著討伐董卓,實則心裡想的是如何在這時代分一杯羹。董卓自然是心知肚明,不用怕他們,而同時他也並沒有面對任何實質性的軍事威脅。可以看出董卓遷都之事並非外部原因,是他個人意願。
董卓退居關中,可能是想要放棄難守的洛陽,全力經營易守難攻的關中,也可能是想退回涼州老家,在自己的封地過安穩的日子。據記載董卓在自己的封地建起了巨大的船塢,裡面囤積的糧食可以吃30年之久,還有眾多數不勝數的珠寶藏於其中。董卓甚至向自己的親信誇耀說,"事成,雄據天下;不成,守此足以畢老。"這句話充分暴露出了董卓的本性。
董卓一生追求的是封地,糧食以及珍寶,他想要過的是安逸享樂的生活,對於拯救東漢,那根本不在他的考慮之中,他做的最多的思如何獲取更大的個人的利益以及一些爭權奪勢的技巧。其心思根本就不在國家發展上。
可以說在東漢王朝將傾之時,它的命運卻寄托在董卓這樣一個只顧個人利益的軍閥的手中,實在是悲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