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卓入京極力拉攏大臣,為什麼感覺良好的他被大家趕出了京城?感興趣的讀者可以跟著小編一起瞭解。
董卓崛起於東漢末年,一度成為掌控漢朝中樞,左右朝局的權臣,但他在歷史也是留下了暴虐的標籤,倒行逆施,將東漢進一步拖入深淵之中,但其實,董卓從默默無名到入主京師,從他的所做所為上來看,他是一個想要幹些大事,不過錯把地方治理經驗直接硬搬到全國的粗暴之人。
董卓的崛起是在東漢國力衰弱,邊疆少數部族逐漸侵擾之時,在各地平定動亂之中成為一方軍閥的,《後漢書.董卓列傳》記載,少嘗游羌中,盡與豪帥相結。後歸耕於野,諸豪帥有來從之者,卓為殺耕牛,與共宴樂,豪帥感其意,歸相斂得雜畜千餘頭以遺之,由是以健俠知名。
也就是說董卓年輕的時候還是一個比較豪爽的人,與少數部族的人關係混得還不錯,而且在被朝廷啟用之後,多次在涼州等地擊敗動亂的匈奴,鮮卑,羌人,
正是因為這些功績,董卓曾先後任并州刺史,河東太守,當然其中也有因為戰事不利而被免官的時候,但是總體上董卓的仕途依然是在上升當中,而且董卓是很有危機意識的,也是善於抓時機的,在亂世之中他知道,只要自己有兵,就能夠分天下的一杯羹,所以在多年的征戰中,他有意籠絡將士,卓曰:「為者則己,有者則士。」乃悉分與吏兵,無所留。
董卓死死地抓住自己的軍權,當時朝廷連續兩次想要用套路奪取董卓的兵權,但是都被董卓「死皮賴臉」的拒絕了,中平六年董卓被漢靈帝徵召為少府,董卓以什麼理由拒絕呢?董卓上書,
簡單來說,董卓告訴朝廷,自己的屬下不讓自己走啊,潛台詞是,你這是非要讓我走,容易引起我部下的兵變啊,那就不好了,我董卓也是不想給朝廷添麻煩啊,就留下安撫這些人吧,少府是皇室管理私財和生活事務的職能機構,平時是個不錯的官職,但是在漢靈帝時期,董卓要是去了京城當官,手下沒有兵馬,沒人會把當回事,董卓自然明白這個道理,所以打死都不會去的。
之後漢靈帝在病重的時候,也是想要解決董卓這個問題,璽書拜卓為并州牧,令以兵屬皇甫嵩。但是這次董卓又一次撅了漢靈帝,雖然當時的州牧已經具備了軍政大權,可是董卓是個不吃虧的主,讓我當并州牧可以,但是我要帶著兵去,臣既無老謀,又無壯事,天恩誤加,掌戎十年。士卒大小相狎彌久,戀臣畜養之恩,為臣奮一旦之命。乞將之北州、效力邊垂。
不得不說董卓是很清除,亂世將至的,有兵就有話語權,所以他一直死死掐著兵權,加上手下的人也是對董卓忠心,當時東漢面對邊疆不穩,內部叛亂不斷的時候,自然沒辦法處理董卓這個刺頭,而董卓呢?也不知道是不是第六感,既不去并州赴任,也不交出兵權,於是駐兵河東,以觀時變。河東之地距離洛陽比較近,董卓似乎已經感覺到了,天下將要有大變。
果然,京師中何進因為在對宦官的態度上,與何太后意見相左,所以何進令董卓丁原帶兵入京,就實際結果而言,這絕對是部臭棋,但是如果從當時何進的角度來看,他也不是被袁紹忽悠了,令董卓丁原入京有利也有弊。
擺在大將軍何進眼前的是,他自己想要獨攬大權,但是宦官集團是阻礙,他只有三條路。
第一條,何進聽從何太后一方的建議,和宦官和解,相輔掌權,但是這是不可能的,之前何進誅殺蹇碩,奪取了京師的兵權已經令外戚集團和宦官集團難以相容了。
第二條,聽從曹操的建議,《三國誌.武帝紀》太祖聞而笑之曰:「閹豎之官,古今宜有,但世主不當假之權寵,使至於此。既治其罪,當誅元惡,一獄吏足矣,何必紛紛召外將乎?欲盡誅之,事必宣露,吾見其敗也。」
一獄吏就可以平定宦官集團,這話聽著不錯,但是實際上很難實現,這一辦法有一個前提,那就是宦官失勢,何太后可是支持宦官集團的,即便何太后掛了,那還要看皇帝,但是不巧的是,東漢為何會出現外戚宦官輪番亂政,不就是皇權的一種妥協嘛,年幼繼位的帝王,面對勢頭正盛的外戚何進,會誅殺宦官來讓何進掌權,想都別想。
第三條,也就是剿滅宦官集團,其實何進自己有沒有實力,他當然有,《後漢書.何進列傳》記載,在何進被謀殺後,進部曲將吳匡、張璋,素所親幸,在外聞進被害,欲將兵入宮,宮閣閉。袁術與匡共斫攻之。中黃門持兵守閣。會日暮,術因燒南宮九龍門及東西宮,欲以脅出讓等。讓等入白太后,言大將軍兵反,燒宮,攻尚書闥,因將太后、天子及陳留王,又劫省內官屬,從復道走北宮。
這時董卓和丁原還未入京,何進死後,他部下就攻入宮中,開始誅殺宦官集團,紹遂閉北宮門,勒兵捕宦者,無少長皆殺之。或有無須而誤死者,至自發露然後得免。死者二千餘人。也就說單憑何進的實力,完全可以用一次兵變剿滅宦官,只是何進不願意這麼做罷了,而讓董卓丁原他們過來,是在給何太后施壓,是在告訴何太后,我何進有分寸,但是董卓丁原可未必有,要是這兩個傢伙的部下擦槍走火,不小心傷到了您何太后,可和我何進沒有關係。
所以說董卓丁原是一種威懾,而且何進當時掌控著京師禁軍,董卓丁原又相互牽制,所以兩人只能聽從自己的號令,不出意外這也是一個不錯的計劃,只是沒想到,京師之亂到是給了董卓機會。
少帝被劫走,讓停留在洛陽附近的董卓看到了機會,其實何進在被殺前,也是有些返回了,想要讓董卓返回,只是董卓是什麼人,他就像是一隻貓,已經聞到了魚兒的味道,怎麼會就此作罷,《資治通鑒.》記載,卓至澠池,而進更狐疑,使諫議大夫種邵宣詔止之。卓不受詔,遂前至河南;邵迎勞之,因譬令還軍。卓疑有變,使其軍士以兵脅邵。邵怒,稱詔叱之,軍士皆披,遂前質責卓;卓辭屈,乃還軍夕陽亭。
。而這成為了董卓撈取資本的一個重要事件,這是救駕之功,不過說到底,這是董卓在抗旨的前提下,撿漏般獲得的功勞,即便沒有董卓,少帝和後來的漢獻帝劉協也是會被就地,因為當時盧植已經率軍前來追趕了。
當少帝的車駕要進入京師的時候,董卓是被朝臣牴觸的,大臣們說當初何進大將軍已經讓你退軍了,董卓直接回懟,公諸人為國大臣,不能匡正王室,至使國家播蕩,何卻兵之有,董卓的意思就是大罵朝臣們不行啊,看看國家被你們禍害成什麼樣,天子都是我董卓救回來的,你們有什麼權利在我面前叨B叨。
值得注意的是,這個時候董卓就多少有了,要用自己的辦法治理大漢的想法了,誰都知道董卓進入京師意味著什麼,而且董卓還是好命的,當時丁原還未入京師,何進何苗還都被殺掉,要說何苗之也是給了董卓機會的,一時間京城之中,董卓成為了最有威望的將領,加上董卓拉攏呂布,做掉了丁原,董卓一下子吞併了何進以及丁原舊部,牢牢控制住了京師的所有兵權。
短時間暴富的董卓,開始想要大顯身手啊,也就是治理國家,但董卓沒有治理國家的經驗,也沒有可以任用的執政班底,他更多的是用治理地方的套路來治理國家,結果就尷尬了。比如董卓廢少帝就是一個很好的例證,董卓行事太過重於個人決策,還是那種個人喜好的決策,就是因為看劉協順眼,第一印象好,就立他為帝,董卓並未在意擅自廢帝之後的後果,在董卓眼裡,這就和他在地方撤了一個手下的官職是一樣的。
既然自己沒有執政班底,董卓就勢必會拉攏士族大臣,於是征處士荀爽、陳紀、韓融、申屠蟠。復就拜爽平原相,行至宛陵,遷光祿勳,視事三日,進拜司空……尚書武威周毖、城門校尉汝南伍瓊,說董卓矯桓、靈之政,擢用天下名士以收眾望,卓從之,命毖、瓊與尚書鄭泰、長史何顒等沙汰穢惡,顯拔幽滯……卓所親愛,並不處顯職,但將校而已。
也就是將有才之人委以重任,而自己的親信並不是出於朝廷的高官職位,不過董卓不知道的是,他的身份是注定不會贏得人心的,東漢朝局一直是宦官外戚士族三方博弈的地方,而董卓是什麼出身,他三不靠,他父親是縣尉,大概相當於現在的縣公安局局長,董卓入主京師,開創了東漢朝局的一個特例,嚴格的來說,董卓是地方豪強,平常的時候,地方豪強是難以掌控朝廷中樞的,可董卓就是這麼運氣好,他就做到了,但是大家對董卓的態度更多的是看不起,打心裡不屈服於董卓,所以袁紹兄弟都跑出了京城,瞧不起,這三個字恐怕是朝臣們對董卓共同的態度。
所以搞笑的事情就出現了,卓又以尚書韓馥為冀州牧,侍中劉岱為兗州刺史,陳留孔胄為豫州刺史,東平張邈為陳留太守,穎川張咨為南陽太守。這些董卓掌權後重用的人,反倒是大多加入了討伐董卓的陣營,這也沒辦法,董卓的根基太差,如果安心做一個守衛邊疆的將領還可以。
董卓想拉攏朝臣,難以成功,而同時對自己的部下呢?真正完全忠於自己的只有他帶到京城的3000步騎,後來依附於他的何進舊部以及丁原舊部,只是因為當時的局勢暫且聽從董卓號令,加之董卓因為拉攏朝臣,並未對這些下屬授以高官,那麼拿什麼來讓這些人繼續聽從自己呢?董卓把長安城賞給了部下。
洛中貴戚室第相望,金帛財產,家家殷積。卓縱放兵士,突其廬舍,淫略婦女,剽虜資物,謂之「搜牢」。人情崩恐,不保朝夕。及何後葬,開文陵,卓悉取藏中珍物。又奸亂公主,妻略宮人,虐刑濫罰,睚眥必死,群僚內外莫能自固。卓嘗遣軍至陽城,時人會於社下,悉令就斬之,駕其車重,載其婦女,以頭系車轅,歌呼而還。又壞五銖錢,更鑄小錢,悉收洛陽及長安銅人、鍾虛、飛廉、銅馬之屬,以充鑄焉。故貨賤物貴,谷石數萬。
這又可以體現出董卓的思想,他把長安當作了自己的長安,而不是國家的長安,既然自己為國家每天「操心」,自己用自己的東西犒勞將士很正常嘛,董卓年少時的個性不就是豪爽嘛,不是動不動就殺耕牛,和大家分享嘛,也是曾經把獎賞都分給將士們了嘛,這也是他能有一支忠於自己部隊的原因,但是董卓這是在剝奪他人利益而滿足自己集團利益的做法,他一樣沒考慮過後果,和之前廢少帝一樣。
所以說,董卓入京師,就是在機緣巧合以及他自己的謀劃下實現的,一直有野心的董卓自認可以治理這個國家,但是又得不到大家的支持,自己用自己在地方那一套來處理在京師的事情,結果就是,這位自我感覺良好的董卓被大家趕出了京師,或許如果董卓出生在一個朝局穩定的漢朝時期,可以成為一個守衛邊疆的將領吧,亂世之中,他只能是亂國之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