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挾天子以令諸侯」,瞭解三國的人都在熟悉不過了,幹過這事兒的有兩位,第一位是董卓,第二位是曹操,這個戰略方針可以說是在當時是最好的一種,為何董卓遭十八路諸侯討伐,最終一敗塗地,而曹操卻一路高歌猛進, 一統北方,進封魏王,為日後曹丕稱帝奠定了堅實的基礎,那麼,董卓比曹操差在哪了?感興趣的讀者可以跟著三國網小編一起往下看。
說起董卓進京,就要從東漢末年,皇帝昏庸,親近宦官,導致宦官專權說起。當漢靈帝駕崩之後,漢少帝劉辯繼位,因其年幼,大權落入其母何太后及其兄弟大將軍何進之手,至此,以何進為首的外戚勢力與以十常侍為首的宦官勢力為了權力開始內鬥,本來大將軍何進手握兵權,想要清除十常侍本不需要假借他人之手,但其聽取了袁紹等人的建議,西召董卓進京,導致十常侍恐慌,遂先下手為強,將其誘殺。
董卓還沒進京,這何進已經先死,他遂以誅滅十常侍之名義,進軍洛陽,行伊霍之事,廢少帝,立獻帝,自封相國,大權獨攬,任人唯親,殘暴無度,天下群雄奮起而逐之,最終被義子呂布斬殺。
我們再看曹操,在陳留「散家財,合義兵」,伐董卓、滅呂布、破二袁、征烏桓、平西涼,一舉平定北方,敵對勢力僅剩劉備、孫權,統一天下只是時間問題,後進封魏王,名雖為臣,但實則已行天子之事,同樣是「挾天子以令諸侯」,為何倆人差距這麼大呢?
首先,我們看董卓入京之時,當時漢朝雖已經到了名存實亡的危難關頭,但是大部分人心中還是以漢室為尊,董卓擅自廢立皇帝,京中朝臣對董卓這個外地軍閥專權都心存不滿,只不過礙於董卓當時的勢力不敢明面反叛而已,而天下群雄則不然,紛紛揭竿而起,對其進行了大規模的討伐;而曹操雖然也是控制著漢獻帝劉協,但是最起碼從面上過得去,衣帶詔這事兒之後,漢獻帝劉協身邊再無外人,皆為曹操心腹。
其次,董卓勢力雖大,但生性殘暴,倒行逆施,貪圖享樂,致使怨聲載道,民不聊生,人心盡失,充其量也就是個土匪頭子;而曹操則不然,禮賢下士,求賢若渴,身邊聚集了大量人才,施行仁政,讓百姓安居樂業,因此人心向背,立判高下。
最後,就是官員的選拔制度,因為漢朝一直都是察舉制,當官全靠推薦,所以非常容易腐敗,董卓更是任人唯親,對反對自己的一律處以酷刑;而曹操則推行「唯才是舉」,大量的挖掘了實用型人才,後來曹丕為了拉攏士族支持,推行了九品中正制,終於成功改朝換代。
綜上所述,初期的董卓比曹操的實力要雄厚很多,但倆人差在格局,差在眼界,差在胸懷,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因此曹操能拜相封王,而董卓最終只能眾叛親離,橫屍街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