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羽大意失荊州後,劉備為什麼不先收復荊州?

站內查詢

請輸入關鍵詞:

三國趣話

關羽大意失荊州後,劉備為什麼不先收復荊州?

關羽大意失荊州後,劉備為什麼不先收復荊州。下面三國網小編為大家詳細介紹一下相關內容。

劉備替關羽報仇,為什麼不先發兵奪荊州,而是直搗東吳老巢?

我們知道關羽敗走麥城被東吳呂蒙所殺,導致荊州失守。劉備漢中之戰剛剛耗走曹操還沒來得及高興,就匆匆趕去東邊收拾爛攤子了。

那麼劉備為了給關羽報仇,為什麼不搶奪荊州,再攻打東吳?

實際上這個問題有一個邏輯漏洞,因為荊州已經丟了,無論是不是先搶奪荊州,劉備都是在攻打東吳的地盤。這也導致,劉備對孫權發起的戰爭兩人最終是在夷陵火拚的,而不是荊州。

但是劉備發起夷陵戰爭的最終目的還是要搶奪荊州八郡的。我們都知道諸葛亮當年隆中對就清楚地指出益州和荊州對於蜀漢的重要性,如果想消滅曹魏,匡扶漢室,荊州重中之重,荊益二地丟失其一,如同折斷一臂,東邊門戶大開,別說進攻中原了,不被入侵就是好事了。

荊州丟失以後,擺在劉備面前就兩條路,第一個是同孫權求和,聯合吳國對抗曹操,先把大頭解決然後算內賬。第二個就是徹底打服東吳,把荊州搶回來,甚至夷平江東,決戰曹操。

我們都知道第一個選擇要遠遠優於第二個選擇,所以蜀國很多臣將規勸劉備要顧全大局,但是劉備已經是紅了眼。更何況漢中之戰剛取勝,現在一個頭磕地上的兄弟竟然被殺掉,這口氣叫他嚥下去比殺掉他還難,於是乾脆一不做二不休順江而下,殲滅孫權。

為關羽報仇當然是很重要的一個原因,但絕對不是全部,蜀吳矛盾其實已經久積成疾了,當時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劉備屬於公然「跳反」,自立蜀漢,而孫權有點尷尬的是他其實是個地方軍閥,按理說還是隸屬於曹操控制下的漢朝政府,立場就是對立的。更何況夷陵之戰開打後,孫權為了避免多線作戰,還想曹魏稱臣,劉備剛在漢中趕跑了曹操,看孫權這副德行,他怎麼忍得住,再加上殺害張飛的兩個叛將還投降孫權了,種種因素交織在一起,更加加強了他消滅東吳的決心。

不過談到夷陵之戰,我們不得不介紹的人就是陸遜。其實戰爭初期陸遜並沒有參與作戰,劉備勢入猛虎,奪取長江三峽峽口,攻入吳境,大破吳軍佔領秭歸。孫權面對殺紅了眼的蜀軍,任命陸遜為大都督,加派五萬人馳援前線,陸遜來到前線也被劉備死鬥的決心嚇了一跳,耐心說服吳軍將領放棄決戰,避其鋒芒,伺機而動。就這樣吳軍後撤到了夷陵,搭建堡壘死守不出,而蜀軍屯兵在難以展開兵力的百里山路。

就這樣雙方從正月相持到了六月,蜀軍將士一開始的鬥志都被炎炎酷暑消磨殆盡了,劉備見順江而下的戰略不順利,只好把水軍轉移到陸地上,偃旗息鼓,停軍休整,準備天氣涼快下來再發動進攻。

陸遜見蜀軍百里連營,四周全是樹林、雜草,又正值炎熱夏季,隨即決定趁夜火攻連營。大火一起蜀軍大亂,吳軍又截斷了蜀軍退路,四面圍攻,劉備全線崩潰,將士死傷無數、車船軍資被繳獲。此戰蜀軍幾乎全軍覆沒,劉備逃跑到白帝城,趙雲帶兵來援,駐紮永安,陸遜知道強取永安並非易事,於是撤軍回吳。

我們前面說了,夷陵之戰劉備的最終的目的還是想收回重中之重的荊州八郡,但是他是輸不起的,如果輸了那麼非但荊州搶不回來,而且蜀吳惡交,把蜀漢逼到了絕境,劉備為自己丟失了理智而付出的代價,這一戰之後,基本把蜀國國力打沒了,劉備也惱羞成怒,氣急攻心病逝白帝城。

但是我們也不能說劉備徹底錯了,因為火並東吳,決戰曹魏也是一統中原的選擇之一,中國有句話叫成王敗寇,劉備失敗了,所以大多數人都認為這一仗是錯誤的。但是我們不妨想一想,如果劉備拿下夷陵之戰,奪回荊州,一舉殲滅東吳,坐擁山險水塹再和曹魏分庭抗禮,那麼歷史會不會就此改變呢?

只不過,蜀國作為三國裡最為弱小的一個勢力,走這一條路成功的幾率太低了,即便沒有陸遜火燒連營,如果孫權舉國之力對抗劉備,孰強孰弱也未可知。

所以,劉備選擇全力進攻東吳,是一大失誤,其實這種失誤早在關羽進攻曹魏的時候就已經注定,東吳又怎麼會看著你劉備一家獨大呢,不拿你荊州,更待何時?

共2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三國趣話
三國蜀漢
三國曹魏
三國東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