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羽大意失荊州是一個致命傷,也是歷史上的一個悲劇。關於蜀漢在荊州戰役中不派救兵的問題,多數人認為是來不及去救。但因為《三國誌》中沒有記載,所以後人對此也是議論紛紛。甚至有認定說是由於關羽破壞了諸葛亮「聯吳抗曹」的方針,所以諸葛亮決定要借吳人之手除掉關羽!
關羽,字雲長,河東解良(今山西運城)人,東漢末年著名將領,與張飛一同被稱謂「萬人敵」。
赤壁之戰之後,劉備入益州,關羽留守荊州。建安二十四年十二月,關羽率數十騎出逃,一路突圍至距益州不過一二十里的臨沮(今湖北省襄樊市南漳縣),遇潘璋部將馬忠的埋伏,被擒,關羽腹背受敵,兵敗被殺。
話說當時的劉備發展很快,不但得到益州,而且還得到了漢中。可是他手下的人才明顯不足,以致於原本他只是帶著龐統入川,而後不得不將張飛、諸葛、趙雲、魏延等人也調過來,因為益州這個地方相對於他所佔領的荊南四郡,要大得多。而且剛剛佔領,根基不穩。
關 羽獨擋一面的能力,是劉備軍團中僅次於諸葛亮的,他不管步兵、馬軍還是水軍都能治理的好,和士兵的關係也非常之好。因此他取得勝利的時候,劉備集團並沒能 預估到事情的走勢會瞬間翻盤。每個人有每個人的性格缺陷,關羽屬於那種「重兵輕士」型的,對兵卒非常好,對讀書人和將領就非常瞧不起。
關 羽襄樊攻伐戰,前期勝利非常順利和迅速,而這時候,蜀中是非常忙碌的(穩定民心和安頓當地士族、軍隊,制定法令並頒布、試行、修改,招募人才、考核、任用 等等,劉璋留下的諸多弊政,更是需要花大力氣去改正的,以當時蜀中的那丁點人才,可以想像是多麼忙碌),所以人才明顯跟不上需求。而正因為關羽的性格,搞 得荊州官員屈服於他的威壓下,最後一句「還當治之」,更是逼得鎮守荊州後方的將領傅士仁和糜芳叛變。這是所有人沒想到的,就算想到,也來不及了。
關 羽從勝到敗,只有短短一個月時間,益州、漢中的官員根本來不及反應。當時的交通主要靠馬,先不說益州、漢中的部隊來不及馳援,就說劉備、法正、諸葛亮要收 到荊州戰況的情報,也必須是探子騎馬來回稟報,一來一去個把月時間,戰場上瞬息萬變的情況怎麼跟得上?因為交通、通訊的不發達導致的悲劇,不僅僅是一個關 羽的襄樊戰役,歷史上是不乏其事的。
很多人認為關羽之死諸葛亮得負責任,誤解最大的原因在於當年諸葛亮的隆中對提出了益荊兩處共同發兵,揮師北上,則天下可定的策略。許多人就認為關羽的行動符合了隆中對提出的綱領的。可事實是這樣嗎?
諸葛亮在當時所任的職務,相當於現在的總理兼後勤部部長,不是國防部成員,當時的軍事總參謀長是法正,而法正是與關羽不熟的,對荊州部署和吳蜀魏三方的態勢也是沒有多深研究的。更何況他此時還在佈置怎麼提防曹操反撲漢中。因此諸葛亮在軍事會議方面,他只能是一個旁聽者,不能參與制定計劃和部署行動的。
關羽的進攻並未得到劉備和諸葛亮的指示,他是見到劉備得到漢中之後,自行提兵攻打襄樊的,想在勝利果實上來個「錦上添花
劉備奪蜀占漢,地盤擴張太快,最急切的是鞏固既得利益,而不是盲目擴充。而關羽又是一個軍事家,不是政治家,他不懂得此時「治理」的意義遠大於「佔領」。
諸 葛亮說天下有變時,將軍(指劉備)親率一支人馬從益州東進,去攻打長安,派一上將(理想人選當然是關羽)率荊州之兵北上,打得曹魏集團首尾不能相顧。可是 這個時候,關羽卻單方面行動,難道真的是實施諸葛亮的隆中對綱領嗎?這個時候,除了一個「興復漢室、還於舊都」的政治口號,其他什麼都沒準備到位。所以失 敗全應關羽他自己負責。
綜上所述,關羽失敗主要是他自己,一個是他突然發動戰爭,劉備集團來不及反應,關羽不知道劉備集團當時最需要的是鞏 固而不是一味的佔領。他也沒有拎清楚敵人的強大。因此我們可以得知,關羽是自取滅亡,完全跟諸葛亮沒有關係。他的貿然行動,破壞了整個隆中對的規劃,更是 斷送了荊州這麼重要的一個戰略要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