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三國網小編就給大家帶來鄧艾和鍾會,希望能對大家有所幫助。
鄧艾,原本默默無聞地屯田20餘年,直到中年,才為司馬懿所提拔,走上著名將領之路。
鍾會,更被認為是司馬昭的「張良」,是其心腹中的心腹。
可是,滅蜀之戰後,兩人悉數被司馬昭所殺。
而對司馬昭來說,殺鍾會、鄧艾,並不只是殺掉良將,更使其平定天下的部署被打亂。
這是一次「雙輸」的合作。
司馬昭的原計劃
將10幾萬大軍委託於人,肯定是要防著一點的。
不過,司馬昭是成竹在胸的。
伐蜀之戰開始前,曾有人提醒司馬昭:鍾會單身,沒有重質(沒有妻子、子女,只有兄子為其「假子」,沒有留下重要人質),不應該委他為將,要另外找人。
司馬昭表示:滿朝都反對伐蜀,只有鍾會支持他,不找鍾會找誰呢?而且,滅蜀之後,「敗軍之將不可語勇,亡國之大夫不可與圖存」,蜀人不會支持叛亂,而魏軍則都想著回國請賞,肯定也不會跟著瞎鬧,鍾會想造反也搞不出什麼名堂來。
也就是說,司馬昭雖防備鍾會,但其原本不認為會出什麼大的蛾子,而如果一切正常,按照司馬昭計劃,在益州造大船,三年後,順流而下,一舉滅吳。
不過,計劃不如變化快。
計劃不如變化快
按照司馬昭的原計劃,鄧艾牽制姜維於沓中,諸葛緒切斷姜維退入漢中、劍閣之路,鍾會率主力趁虛攻入漢中、劍閣,一舉滅蜀。
不過,戰局的發展,出乎所有人預料。
鍾會攻入漢中後,姜維拜託諸葛緒,退守劍閣,阻擊了鍾會大軍。
而鄧艾,則偷渡陰平,一舉滅蜀!
由此,形勢發生了巨大變化。
1、鄧艾成為「問題」。
伐蜀前,司馬家只探討了鍾會的問題,不認為鄧艾會成為「問題」。
畢竟,鍾會領軍十餘萬,是主力,而鄧艾只率3萬餘人,起牽制作用。
如今,攻入成都的人是鄧艾。
鍾會兵力雖多,但他是臨時被任命為大將,與軍中主要將領並無長期關係。
而鄧艾兵力雖不多,但他久在隴右,所統隴右兵多為其長期下屬。
一旦鄧艾以成都平原物產為物質基礎,以隴右兵作亂,憑鄧艾之才,將成為非常棘手的難題!
2、蜀軍並非敗軍,尚可言勇。
鄧艾偷渡陰平時,其原本計劃是將姜維大軍調離劍閣,鄧艾、鍾會夾擊破之。
也就是說,魏軍原本計劃是:先破蜀軍主力,再滅蜀。
但是,諸葛瞻敗得太快,劉禪降得太快,蜀軍主力尚在,蜀就滅了。
蜀雖滅亡,但蜀尚有復國的軍事基礎,姜維等人積極行動,使形勢變得更為微妙。
3、形勢複雜,使變數增多。
一般情況下,以魏軍成熟的監督系統,鍾會雖有謀略,也難以搞出什麼事情來。
但是,形勢混亂之下,監督難度增加,鍾會可調整的空間增大,施展其謀略的空間增大,使形勢更為複雜。
可以說,鍾會、鄧艾的形勢更為微妙了!
政治幼稚的鄧艾
鄧艾,雖多有戰功,但其出身缺乏政治基礎,其所統兵力較少,原本是沒有引起特別防範。
但是,作為職業軍人,政治上的幼稚,卻使鄧艾成為了首先打擊的目標。
滅蜀後,鄧艾傚法東漢初年的鄧禹,「承製」,即代表朝廷便宜行事。
他擅自拜劉禪為驃騎將軍,太子奉車、諸王駙馬都尉。蜀國眾臣也依次被拜官。
此外,鄧艾又擅自以師纂領益州刺史,隴西太守牽弘鄧領蜀中諸郡。
可以說,鄧艾擅自處置蜀漢官僚,並另立了一套官僚系統。
然而,鄧艾是沒有反叛之意的。
從其人事安排來看,他所任命的師纂、牽弘等人,都不是其心腹。而他對蜀漢群臣,雖自誇仁義,但也沒有結交、拉攏的跡象。
也就是說,鄧艾所作所為,並不是要劃益州為自己的領地,而是推行司馬昭滅蜀後造船養兵,三年後順流而下滅吳的策略。
軍事上高明,政治上幼稚。
對鄧艾,司馬昭一開始也沒有玩陰的,而是讓衛瓘告誡:遇事要上報,不要自專!
鄧艾卻表示凡事上報路途遙遠,效率太低,應該便宜行事,「終不自嫌以損於國也」。
隨即,他又上書表示:留隴右兵二萬,蜀兵二萬,造船備戰,來年秋冬滅吳!
此外,他認為劉禪應封為扶風王,以董卓塢為郡,不必急著去洛陽,以免造成被遷徙的觀感,不利於削弱孫吳抵抗意志。
可是,鄧艾不是鄧禹,司馬昭更不是劉秀。
司馬昭只是魏國的權臣,他必須確保對所有軍隊、地盤的完全控制!
司馬昭下令鍾會逮捕鄧艾。
清洗,開始了。
不安的鍾會
鍾會,始終是司馬昭最為擔心的一個。
與鄧艾不同,鍾會是鍾繇之子,出身望族穎川鍾氏,政治基礎雄厚。
鄧艾默默無聞屯田二十多年,而鍾會則很早就已引人注目。
早在夏侯霸投蜀時,就告訴姜維:鍾會年紀雖小,但是最值得警惕的對手!
伐蜀前,鍾會已是司馬家的張良,朝中大小事務、官吏任免,多有插手。
某種程度上說,鍾會雖一直跟著司馬家混,但其實他與權臣司馬家存在競爭的可能。
朝廷數次征他為太僕,他都堅決拒絕,一定要作司馬家府官,也是因為他極力避免自己與司馬家陷入競爭關係。
以鍾會之明,他當然清楚自身的處境。
姜維,也看穿了鍾會的心思。
姜維見鍾會時,旁敲側擊:你已經功高不賞,以後可以作閒雲野鶴嗎?
鍾會答:我還沒有那麼高的境界。
高手對話,一點就明。
在司馬昭與曹家爭權時,鍾會就展現出了驚人的謀略。
如今,鍾會既與姜維結盟,又遇到混亂的局面,自然萌發了搏一把的想法。
遺憾的是:司馬昭,比鍾會更精明。
倉促行事的鍾會
司馬昭下令鍾會進討鄧艾時,表示:我已讓人率數萬人進入樂城(屬漢中),我也自率十萬大軍抵達長安,不久就要見你!
鍾會大驚:我這裡十幾萬人,解決鄧艾綽綽有餘!相國為什麼還要帶兵來呢?
司馬昭的意思很明顯:不能給鍾會時間!
鍾會計謀很多,給他時間,他很可能搞出名堂來!
可是,鍾會軍將領多為司馬家心腹,鍾會要把軍隊由司馬家武裝轉變為反司馬武裝需要時間!
如此,鍾會沒有足夠時間施展謀略,只有倉促行事!
鍾會緊急召喚魏將,劫持諸將,打開太后密詔,表示要誅司馬昭。
可是,倉促之間,行事不秘,魏軍將士起事,誅殺掉鍾會、姜維。
鍾會被殺後,一片打亂,鄧艾部下前營救押送途中的鄧艾。
衛瓘下令田續殺掉鄧艾。
二將皆死!
後果嚴重
儘管司馬昭成功解決了鍾會、鄧艾之亂,但卻付出了沉重的代價。
由於連續混亂,司馬家為安穩形勢,只得將大軍及蜀漢君臣召回洛陽。
如此,蜀中一時陷入空缺,大量城池成為無主之地。
吳國趁機進攻益州,在永安為蜀留下的羅憲所阻。
羅憲獨自抵抗吳軍半年,最後要靠荊州方向魏軍進攻才渡過危機。
可以說,司馬昭以益州基地打造船隻,三年滅蜀的計劃由此大大延後了。
另一方面,鍾會、鄧艾同時被除,使司馬家的武將素質嚴重不足。
不久,禿髮樹機能之變,晉軍折損多名武將,展現出軍力、將才的嚴重下降!
將才的折損,益州之地暫不敢任用,使司馬家滅吳統一天下的進成延誤了十餘年!
根本原因
「二士爭功」的悲劇,雖有鄧、鍾二人性格的原因,但其背後的原因是很深的。
1、平定益州後,穩定形勢,歷來是難題。
東漢時,吳漢平定公孫述後,殘殺百姓,被劉秀責罰。
不久,蜀郡守將史歆舉兵造反。
五代時,郭崇韜率軍滅前蜀,回朝後被殺。
不久,孟知詳建立後蜀,叛變後唐!
北宋初年,滅後蜀時,趙匡胤為防止混亂,及時派人前去監督。
但是,形勢混亂之下,王全斌還是只得大殺,最後引得群臣皆說要殺!
天下未亂蜀已亂,天下已安蜀已安。益州之地,天然利於割據。
因此,平蜀後,如何穩定形勢,是比平蜀更為複雜的任務。
這種情況下,君臣相疑,也就不足為怪了。
2、司馬家奪權已到衝刺階段。
此時,司馬家的篡位,已經到了衝刺階段。
奪權的最後一步,就是宗王出鎮。
司馬家奪權之初,力量尚有限,只能主要控制中軍,而對外軍則由郭淮、陳泰、諸葛誕、鄧艾信賴的親信異性將領擔任要職。
司馬家吸取曹魏因皇室孤立而滅亡的教訓,決心由司馬氏成員掌握外軍。
因此,無論是曾多次支持司馬家平定淮南叛亂的諸葛誕,還是司馬家最為信賴的石苞、鍾會、鄧艾,都成了必須削權的對象。
對鄧艾、鍾會來說,交出兵權,或許可以像石苞一樣,安享晚年。
可是,鄧艾一心建功滅吳,鍾會更是不甘退隱,彼此矛盾不可調和!
如此敏感的時間,如此敏感的地方,鍾會、鄧艾,自然難以全身而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