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國演義》可謂是家喻戶曉、婦孺皆知,但它畢竟只是小說,和真實的歷史還存在著差距。其中有許多著名將領的風采都被遮蓋,例如張郃,在人們印象中,他是位善於衝鋒陷陣的猛將,但勇而無謀,單獨帶兵時屢吃敗仗,最後追擊諸葛亮時中計身亡。
其實張郃完全被演義所演繹了,在真實的歷史中,張郃用兵以機謀善變著稱,據史料記載,「郃識變數,善處營陳,料戰勢地形,無不如計,自諸葛亮皆憚之」。今天編者為大家介紹下曹魏「五子良將」之一的大將張郃。
張郃,字俊乂,河間鄚(今河北省任丘市)人。184年,黃巾起義爆發,張應召參軍,在冀州刺史韓馥的麾下擔任軍司馬,參與鎮壓叛亂。之後韓馥被袁紹算計,失去冀州,張郃便率兵投靠了袁紹。在袁紹與公孫瓚的征戰中,張郃屢立戰功,由校尉升為寧國中郎將。
200年,曹操、袁紹之間爆發了官渡之戰。戰役初期,張郃向袁紹獻策,「公雖連勝,然勿與曹公戰也,密遣輕騎鈔絕其南,則兵自敗矣。」怎奈袁紹並未採用。當曹操襲擊烏巢,張郃又獻策:「曹公兵精,往必破瓊等;瓊等破,則將軍事去矣,宜急引兵救之。」但謀士參謀郭圖卻說:「"郃計非也。不如攻其本營,勢必還,此為不救而自解也。」
張郃反駁:「曹公營固,攻之必不拔,若瓊等見禽,吾屬盡為虜矣。」最終袁紹聽信郭圖的建議,派張郃攻打曹營,結果不但沒攻下,缺乏救援的烏巢也燒燬。郭圖的計謀失敗後,便誣陷張郃,張郃怕被追究,於是率軍投降曹操。曹操對張郃的投降非常高興,親自迎接並稱「如微子去殷,韓信歸漢也」,隨機任命他為偏將軍、都亭侯。
張郃追隨曹操平定袁紹的勢力,在征討柳城的時候,張郃和張遼擔任先鋒,張郃因為屢立戰功升任平狄將軍,在渭南之戰中,跟隨大軍攻破馬超。張郃先後侍奉韓馥、袁紹、曹操三人,但只有遇到曹操後,他才得以大展身手,獨當一面。
215年,曹操討伐張魯,派張郃率五千步兵擔任前鋒。張魯投降後,曹操留下張郃與夏侯淵守衛漢中。張郃率諸軍南下進攻巴東、巴西二郡,將當地百姓遷徙到漢中。此時張郃遭遇到了他人生的一場大慘敗。張郃在宕渠布下營壘,可謂天衣無縫,但蜀漢大將張飛在當地土著的指引下,經小路發起進攻。由於山道狹窄,張郃首尾不能相救,僅帶十餘人棄馬爬山逃跑。
218年,劉備率領大軍進攻漢中,夏侯淵、張郃等率軍迎擊。劉備親自率精兵萬餘人,分為十部,夜間猛攻張郃。張郃率親兵與蜀軍搏戰,劉備一時間不能攻克張郃,便寫信要求益州出兵援助。之後劉備退走馬谷,放火燒營,用計引誘曹軍,夏侯淵中計,被蜀軍所殺。劉備輕視夏侯淵而忌憚張郃,感慨道說:「要殺就殺張郃,殺夏侯淵有什麼用!」
夏侯淵是曹軍的都督,當他被殺後,曹軍十分驚慌,郭淮見狀,便說:「張將軍,國家著名將領,劉備所憚;今日事急,非張將軍不能安也。」於是眾人推舉張郃出任主帥,指揮士兵,佈置營寨,軍心安定。
228年,蜀漢丞相諸葛亮提兵十萬北犯,曹魏天水、南安、安定三郡的吏民響應蜀軍,諸葛亮兵出祁山。魏主曹叡封張郃為特進,讓他總督各路軍馬,在街亭阻擋諸葛亮的部將馬謖。馬謖紙上談兵,依傍險要的南山紮寨,沒有佔據城池。張郃率軍斷絕水源,然後從四面發起進攻,大敗馬謖,之後諸葛亮被迫撤兵。後人往往把街亭之戰歸功於司馬懿,這是不對的。
229年,司馬懿在荊州訓練水軍,準備討伐東吳,魏主曹叡派張郃率軍支援,此時諸葛亮再度出祁山,攻打陳倉。曹叡急調張郃回軍馳援,臨行設宴為張郃送行,問張郃:「等將軍到了前線,諸葛亮會不會已經佔領了陳倉?」
張郃知道諸葛亮孤軍深入,沒有攜帶太多的糧草,不能久攻,就回答道:「估計臣還沒到前線諸葛亮就已經撤走了。臣屈指計算,諸葛亮的糧草支撐不了十天。」張郃晝夜行軍抵達南鄭時,諸葛亮果然已經撤退。
231年,諸葛亮發起第四次北伐,曹叡下詔命張郃統領眾將到略陽迎擊,諸葛亮退守祁山,張郃追到木門谷,與蜀軍交戰,被飛來的箭矢射中了右膝,之後張郃陣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