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蒙正雅量
《呂蒙正雅量》是一篇很短的文言文,節選自的是司馬光的《湅水紀聞》。全文只有一百字出頭,內容是說北宋宰相呂蒙正「不計人過」。從題目可知,讚揚的就是寬宏的雅量。
原文是在說,呂蒙正是一朝宰相,不喜歡計較別人的過錯。他剛剛擔任參知政事差不多就是副宰相的時候,有次剛剛進入朝堂,有一位上朝的中央官員在簾子裡指著呂蒙正說:「這麼個小子也可以當副宰相嗎?」呂蒙正假裝沒有聽到,正常地走過去了。但是和他同樣在朝廷做事的官員非常憤怒,讓呂蒙正去責問那個人的官位和姓名,呂蒙正卻立馬制止了他們。
下朝後,那些同樣在朝廷做事的官員還是憤憤不平,懊悔當時沒有追問到底。而呂蒙正卻說:「一旦知道了那個官員的名字,我就會終身都忘不掉這次受辱的事情;那還不如不知道他的名字,不問又有什麼損失呢?」世人都因此十分佩服呂蒙正的雅量。
中國民間一直有句話,叫做「宰相肚裡能撐船」,它的上一句是「將軍額上能跑馬」。一個額頭上可以讓馬奔跑,一個肚子裡可以讓船撐著走,都是以誇張的手法來形容一個人度量大。而將軍和宰相作為主語,是因為這兩個都是朝廷高官,而一個身居官位的人都應該度量大。而「宰相肚裡能撐船」用在呂蒙正雅量上,無論是身份還是性格,都的確是十分恰當。
呂蒙正不記人過
呂蒙正,北宋初期的宰相,為人仁厚善良、正直敢言,對部下百姓寬容有德,且清廉拒賄,是歷史上著名的以賢良著稱的官員。歷史上流傳著關於他的典故不少,其中「不計人過」就是十分著名的一個。
呂蒙正為官時,雖然受到皇帝賞識,但他卻不記仇,不去惦記著別人的過錯。
在呂蒙正剛剛擔任副宰相的職位時,有一次進入朝堂上朝,此時朝中有一名官員在朝堂的簾子裡面說:「連這小子也能進朝參政啊?」呂蒙正好經過,知道那人是說給自己聽的,於是裝作什麼都沒有聽見就自顧自走了過去。和呂蒙正一同為官的其他官員們聽到這樣的言語感到十分氣憤,紛紛去責問那個官員的姓名以及是什麼官職,呂蒙正見狀趕忙去制止他們,由於那個大臣在簾幕後面被遮擋因此看不清是誰。
退朝以後,與之同行的幾個官員仍舊憤憤不平,問呂蒙正為何阻攔他們,十分懊悔當時沒有將對方的底細探個究竟。而此時,呂蒙正卻說:「如果知道了那個人的姓名和官職,想必定會在心上牢記終生,一輩子念其過錯不能忘記,因此還是不知道對方是誰為好。不去追究那個人到底是誰,大家各為各的官,互不干涉,對我來說又有什麼損害呢?」大家聽聞都深受感觸,自愧不如。
可見呂蒙正是個心胸寬廣,度量博大的人,不喜歡記著別人的過錯而捆綁自己,能夠放下心中的不愉快,十分具有容忍度。
窮過呂蒙正
「窮過呂蒙正」是民間的一句俗話,意思就是貧窮超過了呂蒙正當年的程度。為什麼要拿呂蒙正和窮人來比較呢?因為呂蒙正雖然後來成為了北宋的宰相,但少年時非常貧窮,甚至淪落為乞丐。
在民間傳說中,呂蒙正小時候父母關係不和,他和母親就被父親趕出了家門。母子倆居住在洛陽山上的一座寺廟裡,方丈很可憐他們,於是就派人在寺院旁邊的山上鑿出一個石洞給他們安身。據說呂蒙正母子倆在這個石洞裡一住就是九年,雖然方丈好心照顧,但生活自然還是貧困無比。這個故事在他的《破窯賦》裡也有記載,這個石洞就是他所謂的「破窯」或者「寒窯」。當時他們的處境是「思衣不可遮其體,思食不可濟其饑,上人憎,下人厭」。不過因為這篇文章應該是後人托其名所作,但至少是有這個故事的。
也有傳說是,呂蒙正小時候家道中落,父母都雙雙早逝,所以他是無家可歸,而且求助親戚朋友都被他們嫌棄拒絕。於是,呂蒙正只能在外漂泊,風餐露宿,淪為了一介乞丐,處境非常淒慘。
相傳,有一個很出名的燈謎或者說是對聯也和呂蒙正的貧窮有關。就是上聯是「二三四五」,下聯「六七八九」,橫批為「南北」。上聯和下聯少的是一和十,所以指的是缺衣少食,而橫批少了東和西,所以指的是沒有東西。
無論是哪個版本的民間傳說,所謂無風不起浪,呂蒙正小時候應該是很窮的,所以才有「窮過呂蒙正」這種說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