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亂世為什麼沒有外族入侵中原 其實道理很簡單

站內查詢

請輸入關鍵詞:

三國趣話

三國亂世為什麼沒有外族入侵中原 其實道理很簡單

對三國外族很感興趣的小夥伴們,三國網小編帶來詳細的內容供大家參考。

在中國古代漫長五千年的歷史之中,農耕文化和遊牧民族之間的衝突一直是不斷的,從歷史之中的角度可以看到一旦中原王朝進入了衰弱期,那麼必定會引起遊牧民族的反撲。

遊牧民族和農耕文化的千年戰爭

比如秦末農民起義之時,冒頓單于趁機佔領了河套地區,直到後來漢朝之時才收復;西晉經過了「八王之亂」後元氣大傷,此時蟄伏已久的鮮卑族、匈奴等部落則趁勢揭竿而起,五胡十六國的歷史由此展開;就算是強如大唐,在經過「安史之亂」之後,也遭到了吐蕃、回鶻等力量的反撲;至於兩宋就不用說了,從始至終一直被吊打,從未被超越,對外戰爭是勝了要送錢,敗了更要送錢;而到了明朝也是如此,明朝和蒙古諸部的戰爭貫穿整個明朝,直到後來的清朝崛起奪取了明朝江山。

從這些就可以看到,歷朝歷代都受到了遊牧民族的騷擾,然而在這些朝代之中只有一個是例外,那就是漢朝,我們可以看到在漢朝時期雖然有過一段屈辱的經歷,但是經漢武帝發憤圖強之後便扭轉了形勢,之後一直將匈奴摁在地上打。

到了東漢末年,按理來說由於朝政的昏聵是遊牧民族入主中原的大好時機,可是匈奴卻並未趁機入主中原,那麼這是為什麼呢?

三國大亂之時魏蜀吳照樣把遊牧民族摁在地上摩擦

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東漢雖然朝局混亂,可是東漢的軍事力量實在是太強大了,當時的東漢西北有持續了一百多年羌族之亂,內部還有黃巾起義,而東漢王朝硬是生生地扛了這麼久,就算是兩線作戰也是很快平定了「黃巾之亂」。

而除此之外,那就是三國時期的猛人實在太多了,鮮卑不是沒有想稱霸中原的野心,可是卻是硬生生的被揍了回去:比如曹操在官渡之戰之後就遠征烏桓,一戰就滅了烏桓二十萬大軍,從此烏桓一蹶不振,之後但凡北方有所異動就直接派兵鎮壓,讓你都不能發育;孫權、劉備也一樣,孫權境內雖然沒有烏桓之禍可是卻有山越,而孫權則是把這個當成了自己家後花園一樣,只要缺兵了立馬去後花園先把人揍一頓然後強行徵兵,讓你都不敢反抗;而蜀漢也有南中人,諸葛亮直接率兵鎮壓。

從上述事例就可以看到,當時的魏蜀吳三方就算是經歷過了漢末大亂,也照樣有餘力可以對付入侵的外族,而就算將時光追溯回幾十年前,大漢邊境之上還有許多的猛人將入侵的遊牧民族壓得死死地,讓他們不敢存進一步。

白馬將軍和西涼「錦馬超」:你過來啊

在「黃巾之亂」爆發的前幾年,東漢北部邊境之上並不太平,為禍已久的韓遂、邊章趁機作亂,朝廷緊急調撥了三千軍馬給公孫瓚,當這三千軍馬行進到漁陽之時,漁陽人張純趁機起兵叛亂,勾結當時烏桓為禍幽州,而公孫瓚就用這數千騎兵就和當時的張純打了五六年,並因此履歷戰功,其中還逼降了部分烏桓首領。

公元188年,公孫瓚和張純於遼東石門大戰,此戰張純不敵,率部逃亡鮮卑,公孫瓚極力追擊,由於孤軍深入犯了兵家大忌,被鮮卑人丘力居困於遼西,而鮮卑部由於缺乏攻城器械在圍困了兩百多日後也撤軍了。

而公孫瓚也因為此戰再度立功,統領邊境兵馬,領兵作戰,在邊境的那幾年,公孫瓚也趁機擴充部隊,組建了一支強有力的騎兵部隊,這支部隊就是天下聞名的「白馬義從」,而烏桓、鮮卑等部畏懼公孫瓚的威名,對其頗為忌憚。

然而公孫瓚打仗方面是一把好手,可是他不懂得協調,他和劉虞的關係也因此惡化,劉虞主張對烏桓進行招撫,公孫瓚主張消滅殆盡,兩人之間的矛盾由此擴大化了,而劉虞之死也成為了公孫瓚的敗亡信號。

而除了公孫瓚稱雄東北之外,西北還有個西涼錦馬超,西北馬家軍在當時的西涼絕對是首屈一指的存在,他們所鎮守的防線自西北至東北綿延數千公里之長。

西北的羌族本就屬於擅長騎兵作戰的精銳部隊,可是不好意思,他們碰到的是西涼「錦馬超」,那個僅僅憑借涼州一州兵馬就敢和曹操抗衡的人面對這些外族還不是一樣如同砍瓜切菜?

雖然羌族擅長騎兵作戰,可是遇到一個比他還猛的馬超,那就只有被摁在地上摩擦的份,人一旦打出了名聲,外族聞風喪膽,更別說來入侵了,在外族胡人的眼睛裡他和他的軍隊就是天兵天將下凡,提到他的名字都害怕,還怎麼敢反抗呢?

所以東漢末年縱使天下大亂,卻沒有外族入侵就是這些因素,東漢王朝雖然實力急速下降,可是他們的軍事力量依然強大,就算是各地的軍閥也照樣有能耐把他們摁在地上揍。

共2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三國趣話
三國蜀漢
三國曹魏
三國東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