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樣都是在荊州問題上 諸葛亮和龐統態度為何完全不同

站內查詢

請輸入關鍵詞:

三國趣話

同樣都是在荊州問題上 諸葛亮和龐統態度為何完全不同

對諸葛亮和龐統很感興趣的小夥伴們,三國網小編帶來詳細的內容供大家參考。臥龍、鳳雛,兩人得一,可安天下,兩人誰更加厲害,在荊州問題上,兩人的態度確實完全不同,諸葛亮認為荊州必占,而龐統確實相反的,兩人的水平立見高下

臥龍鳳雛可安天下

劉備能夠從一個賣草鞋的走上帶頭大哥的位置,除了自詡劉皇叔的身份之外,最主要的就是會拉攏人心,而宅心仁厚就是他最大的特點。知道自己一人難成大事,便先擴充自己的羽翼,先桃園三結義收了關羽、張飛,之後又四處奔走尋找棲息之地。

如果說呂布是三姓家奴背叛先主,其實劉備也沒好到哪去。曹操也好、陶謙也罷,甚至還挖了公孫瓚的牆角,等等,劉備先後換了五個老闆卻被人頌揚,這就是手段的高明之處。也可能劉備的智商不高,但情商絕對夠用,所以留下一身好名聲。

當司馬徽看到劉備時便好心向他推薦「臥龍、鳳雛,兩人得一,可安天下」,同時提醒他「諸葛孔明、龐士元隱約襄漢之間,不輕以身從人……先主用之,俱以為軍師。」劉備便踏上了尋賢之路,為了得到諸葛亮他不惜屈尊迂貴三顧茅廬,諸葛亮最終被其打動而出山。

臥龍佔領荊州策略

諸葛亮與劉備的首次談話就指出要佔領荊州,「荊州北據漢、沔,利盡南海,東連吳會,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國,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資將軍……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將軍身率益州之眾出於秦川,……誠如是,則霸業可成,漢室可興矣。」

這便是有名的《隆中對》,諸葛亮高瞻遠矚幫劉備分析天下形勢,並且明晰地為他指清發展方向,讓劉備聽了非常受用。之後蜀國的發展也按照諸葛亮的設定進行,智取荊州之後,利用荊州豐富的物質資源先後拿下了益州、漢中等地成就了三國鼎立的局面。

荊州對於哪個國都是一塊肥肉,其水源豐富、土質肥沃,打仗最需要的就是糧食,荊州就是一個天然的大糧倉,糧食供給充足,人口資源也增長,無論是補給軍餉,還是招兵買馬,荊州都是一個好地方,並且也是一個易守難攻的軍事要地,因此諸葛亮佔領荊州的策略是完全正確的。

鳳雛否定態度原因

鳳雛龐統其貌不揚、性格乖張,剛到劉備麾下時還很不受待見,但人家乖張就有乖張的資格,辦事效率極高。「先主亦因貌輕之,任為耒陽令。統到任,不理政事,先主怒遣張飛往責,飛識統才,遂拜統為副軍師中郎將,與亮共贊方略,教練軍士。」

龐統雖不像諸葛亮一開始便得到重用,但人家憑借自己的個人實力為劉備出謀劃策,最終與諸葛亮平起平坐,很多時候他的意見都與諸葛亮相同,這一點深得劉備的認同,然而就佔領荊州一事,龐統卻表示出了否定的態度。

龐統之所以不同意佔領荊州是認為「荊州荒蕪殘敗,人物流失殆盡。而且東有孫權,北有曹操,難以有大的發展。」龐統說得也不無道理,但還得聽帶頭大哥的指揮,最終劉備決定聽取了諸葛亮的策略先奪荊州,而事實上蜀國也是從奪取荊州之後開始走上正軌。

最終事態發展走向

從是否佔領荊州的問題上可以看出諸葛亮和龐統的水平,明顯諸葛亮在預判未來發展趨勢上佔了上風,格局大才能定天下,相比於諸葛亮,龐統的格局真的小了,2人的水平也就立見高下。

然而,按照諸葛亮的發展策略是對的,那麼為何蜀國反而成為第一個被滅掉的國家呢?事情的原因歸根於時不利兮,計劃不如變化快,尤其在人心方面是很難讓人掌控的,蜀國最終的事態發展走向由盛轉衰,其主要原因是來自於關羽的自大。

讓威震華夏的關羽守荊州是對的,荊州是復興漢室的關鍵所在,而荊州作為軍事要塞自然需要一個得力的將軍駐守。但與此同時也需要一個政治外交高手一同坐鎮,一文一武才能把持得住荊州的太平與穩定,而在當時只派了關羽把守。

論忠義關羽沒的說,但他對自己過於自信而沒有搞好外交關係,他拒絕了孫權聯姻的想法,並且還把人家痛罵了一頓,得罪了孫權的後果就是讓人家買通下屬糜芳、士仁不戰而降,關羽在失了荊州重鎮江陵之後惱羞成怒失了分寸,最終落入呂蒙的圈套被人斬首。

死了關羽這樣的好兄弟,劉備一心想要報仇發兵討伐東吳,而張飛又被部下所害,最終夷陵之戰慘敗後鬱鬱而終。之後諸葛亮鞠躬盡瘁輔佐劉禪,但之前幾次戰役折損多員大將,蜀國已經大傷元氣、強弩之末成為三國中最先滅掉的國家。

小結

諸葛亮的初衷是好的,思路也是正確的,荊州唯一欠缺的就是即能文又能武的人才,如果當時派關羽與諸葛亮同時坐鎮荊州,荊州可保,但蜀國其他地區又缺人管理,歸根結底還是蜀國的尖端人才嚴重不足,龐統早逝,其他人又缺乏外交能力,因此注定蜀國被滅的悲慘命運。

龐統與諸葛亮齊名,但人格欠缺,這也是他美中不足之處,論計謀他屬於高端人才,但性格過於乖張也注定了他落鳳坡早逝的結局,而諸葛亮在死後都能擺司馬懿一道計謀,諸葛亮與龐統之間的水平就能明顯辨別出高下了。

參考資料:《三國演義》《清江三孔集序》《隆中對》

共2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三國趣話
三國蜀漢
三國曹魏
三國東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