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樣都是對待益州的策略 諸葛亮先後為何出爾反爾

站內查詢

請輸入關鍵詞:

三國趣話

同樣都是對待益州的策略 諸葛亮先後為何出爾反爾

對諸葛亮和益州很感興趣的小夥伴們,三國網小編帶來詳細的內容供大家參考。

劉備邀請諸葛亮出山之後,對於劉備來說,無疑是如虎添翼。在歷史上,諸葛亮是非常厲害的謀士參謀,可以說是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歷史上能夠與諸葛亮媲美的謀士參謀,恐怕是很少的。話說回來,在蜀漢陣營中,諸葛亮地位不可小覷,劉備對他是非常重視的。在最初的時候,諸葛亮提出了隆中對。

正是因為隆中對的提出,才讓諸葛亮受到了劉備的重視。《隆中對》中,諸葛亮曾經向劉備說「益州險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業」,可是,在《出師表》中,諸葛亮卻又說「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作為歷史上的頂級謀士參謀,為何諸葛亮的策略出爾反爾呢?

這樣的謀士參謀肯定是不受待見的,問題是諸葛亮的謀略肯定沒有問題,之所以出現這種情況,肯定是有原因的。《出師表》出自於《三國誌·諸葛亮傳》卷三十五,是三國時期(227年)蜀漢丞相諸葛亮在決定北上伐魏、奪取長安之前給後主劉禪上書的表文。在這樣的文章中,諸葛亮說「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

這與當初諸葛亮對劉備說的可大不相同。那麼究竟是發生了什麼事,讓諸葛亮的建議發生了如此改變?首先來說,可以從諸葛亮的用詞上看出區別。《隆中對》中諸葛亮評判益州的重要性說「高祖因之以成帝業」,在《出師表》中卻用一種相當急迫的語氣說「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

短短的幾句話就可以看出蜀漢的財政問題出現了。益州是東漢十三州之地,它地處西南,其版圖大致包括今天的四川,重慶,雲南和貴州以及緬甸北部地區。東漢末年到三國時期,益州是非常重要的地理位置。平均海拔在1000~2000米區間。更為重要的是,益州大部分都是山脈。

益州所在的以四川為主要地區的四周分佈著大量的山脈,在它的西面是地勢一路攀升的青藏高原(第一階梯)以及橫斷山脈。三國時期的青藏高原幾乎是沒有開發的,也就是屬於無人區。諸葛亮在南陽為劉備提出「隆中對戰略」說「若跨有荊、益,則霸業可成」,這所謂的霸業自然是照應上文中說的「高祖(劉邦)因之以成帝業」。

按照諸葛亮最初的設計,益州就是劉備的大後方,是提供後勤保障的地方。但是劉備沒有按照諸葛亮的設想進行規劃。建安二十四年(219年)以前,一切形勢都在按照諸葛亮的設想發展,據有荊州和漢中之後,劉備政權的勢力達到巔峰,但就是在這一點,蜀漢政權迎來關鍵性的轉折,那就是關羽丟了荊州。

關羽失去荊州,帶來的問題就是劉備地盤大大縮水。劉備政權失去荊州以後,他們只能龜縮在四川盆地動憚不得,向西邊發展是毫無人煙,人口、經濟都十分凋零的西藏地區。這時候的蜀漢面臨的問題就是持久發展。即使是向南方發展,也會受到限制。當時蜀國連雲貴高原腹地的那些本土民族都並未完全征服,更別提向更南方的緬甸或老撾發展了。

劉備死後,南方孟獲反了,諸葛亮死後,他們再度反叛。由此來說,蜀漢對南部的控制力並不高。由於地理的閉塞嚴重,且地形多以山地為主,人口稀少,經濟落後,這些都只會造成蜀國的力量將會和作用江南和坐擁中原的東吳、曹魏慢慢拉開一個不小的差距。蜀漢失去荊州後,就開始更改發展戰略。

形勢的轉變卻是蜀漢丟掉了荊州,被打回到益州這個牢籠裡。對於蜀漢來說,即使是想要向其他方向發展,也是不可能的。東面的孫吳是蜀漢遏制曹魏的重要盟友,用戰國時代的術語來說這叫「合縱以抗魏」,因此東吳動不得,惹怒了東吳,蜀國將在北方和東方同時面臨軍事壓力。

這種形勢的轉變正是益州疲弊的表現所在,惹不起東吳的諸葛亮只好把目光投向漢中以北地區,試圖從那裡重新打開一個發展的突破口。但是,事與願違,蜀漢的發展不盡人意。即使是諸葛亮發動北伐,也沒能夠成功。最終的蜀漢走向了衰亡。益州到了之後,甚至是成為了蜀漢的負擔,因此諸葛亮才說了「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

共2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三國趣話
三國蜀漢
三國曹魏
三國東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