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樣都是因為兵敗 高翔能夠倖免,馬謖為什麼必須死

站內查詢

請輸入關鍵詞:

三國趣話

同樣都是因為兵敗 高翔能夠倖免,馬謖為什麼必須死

對諸葛亮和馬謖很感興趣的小夥伴們,三國網小編帶來詳細的內容供大家參考。蜀漢缺少人才,諸葛亮為什麼非要殺掉馬謖?諸葛亮到底是怎麼想的?

勝敗乃兵家常事,吃了敗仗不一定非得死,但自己作死就怨不得別人了。

諸葛亮安排馬謖守街亭,同時還安排了另外一個武將高翔(一說高詳)鎮守列柳城,結果兩個人都沒有守住。

太和二年,蜀相諸葛亮出祁山,遣將軍馬謖至街亭,高詳屯列柳城。張郃擊謖,淮攻詳營,皆破之。

馬謖丟了街亭,高翔丟了列柳城。馬謖被殺,高翔卻一點事沒有,後來還當了一個雜號的大將軍,得到玄鄉侯的爵位。公元231年諸葛亮第四次北伐,高翔還以都前部的身份跟隨北伐。這次北伐因連日大雨,李嚴運糧不繼,並弄虛作假迫使北伐中斷,高翔還和諸葛亮一起上書彈劾李嚴。高翔在公元237年才去世,屬於正常離世。

同樣是兵敗,為什麼馬謖必須得死,高翔卻得到了倖免。

一方面馬謖違背了諸葛亮的軍令。

謖違亮節度,舉動失宜,大為郃所破。

外出打仗,有個「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的說法,馬謖打仗有自己的想法,根據實際情況改變作原定策略也不是不允許,打了敗仗也未必就必須死,如果有人求情,降個職也可能就過去了,畢竟蜀國太缺少人才了,馬謖以往的表現也還算出彩。

但是,另外一個要命的因素讓諸葛亮不得不殺掉這個自己器重的學生。那就是馬謖兵敗之後,怕擔責任,扔下自己士兵跑了。這個秘辛在《襄陽記》向朗傳中有記載:

五年,隨亮漢中。朗素與馬謖善,謖逃亡,朗知情不舉,亮恨之,免官還成都。

同時三國誌·王平傳一些內容似乎也證實了這一點:

謖捨水上山,舉措煩擾,平連規諫謖,謖不能用,大敗於街亭。眾盡星散,惟平所領千人,鳴鼓自持,魏將張郃疑其伏兵,不往偪也。於是平徐徐收合諸營遺迸,率將士而還。

「徐徐收合諸營遺迸,率將士而還」,兵敗了,收攏殘兵,這個事本來該主將馬謖來幹,王平作為副將輔助即可,但這活兒讓王平干了,也變相的在說馬謖真的跑了。

打了敗仗,不管自己的士兵,這樣的人還能要嗎?這樣的行為不得不讓諸葛亮想起了劉備臨終前對馬謖的評價「言過其實不可大用」。

有人可能不理解,劉備怎麼瞭解馬謖「言過其實不可大用」?以前寫過一篇這個問題的分析。

馬謖傳中記載,馬謖以從事的身份跟隨劉備入川,一開始劉備也很器重他,讓他先後當了綿竹成都令、越雋太守。在劉備給出評價之前也就越雋太守這個位置,從馬謖傳中看不出這個評價怎麼來的。

但是三國誌·李嚴傳中給出了答案。李嚴當時是犍為太守、興業將軍。犍為和越雋相鄰。公元218年盜賊馬秦、高勝等起事於郪,音淒,聚眾數萬,當時劉備在漢中,李嚴來不及等援軍,親自率領5000兵馬平息了叛亂。但接著越雋的高定也發生了叛亂,也是由李嚴跨境平定的。李嚴能夠脫穎而出做了劉備的托孤大臣,這兩仗應該給了他不少的加分。

通過這次平叛,我們從中會發現一個問題,越雋太守去哪了?劉備215年定益州,到218年才三年時間,根據馬謖的履歷。當時越雋太守應該是馬謖,馬謖面對叛亂很可能是措施失當,沒有平息叛亂。而他本人事後沒死也沒傷患,八成是逃了。

越雋這個地方比較複雜,蜀漢時期曾多次發生叛亂,後來張嶷上任治理了幾年才算安定。因為這個原因,對馬謖失職的行為,劉備應該是沒有怪罪。但有李嚴的珠玉在前,馬謖也給劉備留下了一個「言過其實」的印象。

如果這個猜測成立,那麼馬謖丟街亭後躲起來算是第二次犯渾了,你想對他賦予厚望的諸葛亮能不生氣殺掉他嗎?更何況違抗軍令兵敗、丟下士兵逃走,他本就該殺。

共2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三國趣話
三國蜀漢
三國曹魏
三國東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