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備在世時,他為了維護自身的地位,防止馬氏兄弟制衡他手中的兵權,所以讓馬謖擔任了文官,但是馬謖卻對文官沒有興趣,也並不擅長,反而經常與劉備在討論戰爭史卻滔滔不絕,因為這件事,劉備對馬謖並不看好。大家肯定聽過「馬謖失街亭——言過其實」這句歇後語,這件事也是三國迷都經常談論的,然而,馬謖是否應該被殺,這件事是古往今來許多學者各執己見的問題。
如果想要瞭解三國也不是太難的一件事,多讀幾遍自然而然就瞭解到其中的關係了,《三國》之所以成為四大名著之一跟這本書的內容和人物關係密切相關;裡面再小的一個人物有時就能發揮大智慧,就比如今天咱們要說的馬謖。我們都知道魏蜀吳三國最先滅亡的還是蜀國,劉備用一生打下的江山終究沒能逃過滅亡的命運。
讀者心目中的他是臨危不懼的,他曾只帶著幾個童子和一把琴在城牆上為司馬懿唱了一出《空城計》;讀者心中的他是忠心耿耿的,蘇軾讚他「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讀者心目中的他也是心懷天下的,在最後得知局勢已經無法挽回的時候,他給敵人留下的話就是「不可殘害百姓」。可是,他的一生也犯過一次巨大的錯誤,這件事情也是蜀國走上衰敗以及滅亡道路上重大的事件。
而諸葛亮和馬謖卻在初次見面時就很投緣,馬謖受到了很好的待遇,有人說馬謖阿諛奉承才贏得了諸葛亮的賞識,但是事實真的是這樣的嗎?馬謖確實有非同尋常的才華,馬謖從小便研讀兵法,精通軍事理論,在這一點上,就臉諸葛亮都無法匹敵,並且諸葛亮還要在這方面向馬謖虛心求教,「七擒孟獲」這一著名計策就出自馬謖,除了這件事之外,馬謖的多條計策都被諸葛亮採用,並且得到了很大的成功,馬謖對軍事理論的獨到見解,給了諸葛亮很多靈感,也能為諸葛亮樹立軍中的形象,所以馬謖對於諸葛亮來說,是十分有用的人才,諸葛亮也因為這些對馬謖十分喜愛並且依賴。
重用馬謖
這件事情就是謀士參謀馬謖的啟用。馬謖和他的哥哥馬良一直與諸葛亮交好,算是知己。馬謖的確也是熟讀兵書,是一塊做謀士參謀的好料子。馬良在臨死之前將自己的弟弟托付給了諸葛亮,叮囑他一定要好好教導自己的弟弟,讓他成為一位真正的值得稱讚的謀士參謀。諸葛亮本來就對馬謖很賞識,再加上離世好友的囑托,他後來照顧馬謖便更是盡心盡力,他一直用心教導馬謖,絲毫沒有保留。
要說蜀國是怎麼滅亡的,其中有千千萬萬種因素;可能劉備臨終前也知道這將有可能是蜀國的命運,所以到最後交代了很多後事給諸葛亮,但人算不如天算,逝去的劉備怎麼能跟活在世上的人相較量呢?劉備雖然不是一個全能人才,但還是一個比較有謀略的人,所以生前他叮囑諸葛亮幫他照顧他的兒子,還交代諸葛亮殺掉馬謖。
劉備在臨死之前將自己的兒子托付給了諸葛亮,留下了幾個遺言。眾多讀者都被劉備的虛偽寒心,於是常常忘記了這位算是傑出的帝王留給諸葛亮「不可重用馬謖」這樣的遺言。劉備雖然有時候糊塗許多,為人又虛偽,但是可以登的上帝位的他也是具有很強的識人能力。
說到這大家就有點疑惑了,為什麼要殺掉馬謖?雖然說馬謖不是什麼驍勇善戰、有謀有略之才,但也算是一員大將,放在當時的蜀國那也算是半個人才;劉備對馬謖的印象並不那麼好,首先劉備認為馬謖就是一個會耍嘴皮子的人,真正的實力沒有多少。
他深刻地認識到馬謖得剛愎自用與自大,所以告誡諸葛亮不可以因為感情緣故而重用馬謖,或許諸葛亮也確實是受到了感情因素的影響,忽略了先帝對馬謖的真正評價。後來馬謖果真剛愎自用,不聽從自己下屬的建議,草率地丟失了重要的戰略之地街亭。街亭的丟失讓蜀國失去了重大的戰機,讓諸葛亮所有的計謀都失去了發揮的機會。而馬謖的失敗也讓諸葛亮十分痛心,他身為臣子,不得不做出表率,當眾斬殺掉馬謖,即使再不捨得,也必須要服從軍規。他的此舉不僅使蜀國面臨巨大危難,他自己也是很難過的。
在劉備生命垂危奄奄一息時,劉備鄭重的把兒子劉禪托托付給了諸葛亮,希望諸葛亮能幫助劉嬋王城光復大漢之偉業,除了這件事之外,劉備還想諸葛亮深刻的揭露了馬謖的缺點,馬謖僅限於紙上談兵,不具備統兵率卒的實戰能力,告訴諸葛亮「此人不可大用」,如果諸葛亮繼續重用馬謖,早晚會對蜀國造成無法挽回的事情
諸葛亮身邊有眾多久經沙場的老將,卻唯獨偏愛馬謖。在第一次北伐之時,他不惜忤逆劉備的臨終遺言,舉薦馬謖擔任先鋒。倘若馬謖小心翼翼行事,可以逐步擴大蜀國地盤,鞏固自身統治,同時漸漸侵佔魏國國力。然而沒有多少實戰經驗的馬謖急於展現自己的理論知識,剛愎自用,草率輕敵,違背作戰計劃,導致了街亭的丟失,釀成大禍。本來就搖搖欲墜的蜀國更加寸步難行,蜀國滅亡的步伐也在加快。
雖然失守街亭是馬謖的直接過錯,但是諸葛亮的用人不當也是關鍵原因,諸葛亮本人應當對丟失街亭承擔責任,如果不斬馬謖,會降低他在軍中的威望,儘管諸葛亮與馬謖多年以來非同尋常的感情讓他無法下手,但也只能含淚除掉馬謖。諸葛亮斬馬謖時,有一部分是因為自己的決策失誤而自責揮淚,還有一部分是因為沒有聽從劉備的遺言而流下悔恨的眼淚。
其實馬謖飽讀兵書,但實踐很少,所以沒有作戰經驗,很多理論在作戰方面並不適用,在外人看來馬謖也算是軍事家一個,但劉備看來不過如此,不敢讓馬謖帶兵打仗;當然第二個原因可能就是馬謖的哥哥,馬謖的哥哥馬良不像馬謖一樣,馬良有豐富的作戰經驗,所以有大權在握。諸葛亮認為馬良的大權在握已經讓自己感到壓迫了,不能再讓馬謖重權在握,否則一發不可收拾,不但會危及到自己的地位,恐怕整個蜀國都要改朝換代了。
後來劉備所說還都應驗了,但諸葛亮似乎並不那麼認為,所以才有了後來馬謖失街亭一說,劉備死後蜀國的大事小事全由諸葛亮一人操持,雖說諸葛亮神機妙算,但也抵不過眾人的智慧啊!諸葛亮認為馬謖精通軍事信息,不如就鍛煉一下他,於是將守街亭的任務派給他。
最終蜀國的結局的確應驗了劉備所說的話,從這些事中可以看出劉備的高瞻遠矚,錯的是諸葛亮的獨斷專行,沒有聽進去劉備遺言,實在是可悲啊
當然諸葛亮也記得劉備說的話,便又派了王平輔助馬謖一起完成任務,但最終還是失敗了。這不能怪單獨哪一個人,只能說當時蜀國的局勢不是那麼有利,蜀國沒有太多的人才讓諸葛亮去發掘,諸葛亮只能派馬謖去。當然馬謖也不是一無所用,但他沒能完成任務,諸葛亮只能殺掉他以儆傚尤,可見諸葛亮當時有多無奈。一個國家是由一個智能團隊支撐起來的,只有智慧沒有謀略也是不可行的,所以劉備看到的事情諸葛亮或許看不到,諸葛亮能看到的劉備可能看不到,所以這樣互補下來才能治理好一個國家,大家怎麼認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