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三國網小編就給大家帶來孫權稱帝,希望能對大家有所幫助。曹丕和劉備都相繼稱帝了,孫權為什麼也不跟著稱帝?孫權遲遲不稱帝的原因是什麼?
漢末戰亂出英雄,三家分得天下。公元220年,篡漢自立,建立魏朝,公元221年,劉備稱帝,建立蜀漢公元229年,孫權正式稱帝,建立東吳。
從上面的時間軸中,可以看到孫權是稱帝最晚的,而且是在魏蜀相繼稱帝后的八九年,才正式稱帝,建立東吳。那麼這就有一個問題:為什麼孫權稱帝比魏蜀晚?孫權為什麼不早稱帝呢?
最大的原因就是名分問題。
漢末之時,漢獻帝劉協在曹家,孫家、劉家都是漢臣。古代講究大義名分,曹丕通過漢獻帝劉協禪讓的方式篡漢稱帝是順理成章,這在大義面前是站得住腳跟的。
劉備一開始就是以「帝室之胄」,「皇叔之名」起家的,這是一個幌子,是收買人心的一面旗幟。蜀自荊州丟失以後,國力受損,劉備打出「漢賊不兩立,王業不偏安」的旗號,目的是振奮人心。劉備堅持自己是漢室宗親,是皇叔,在漢獻帝劉協下台之後稱帝名正言順。
袁術稱帝最早,結局怎麼樣呢?孫權不同,孫權沒有相對於魏、蜀稱帝的優勢。
孫權名義是吳侯,只是一個列侯,連諸侯王都不是。而且孫權在劉備攻打他的時候,為了取得魏國的支持,不能稱帝。
孫權向曹丕稱臣,接受其吳王封號。目的是借此張大自己聲威,避免兩線作戰,集中兵力西進。
孫權屈身忍辱,稱臣受封的奇策,大得實惠,加強了孫權對江南地區的統治。對此陳壽作了高度評價「屈身忍辱,任才計,有勾踐之奇,英人之傑矣」。其實孫權沒有稱帝還有其他原因,那就是江南地區還不是很穩定,山越經常作亂。
等到過了幾年後,劉備和曹丕都死了,覺得民眾都接受了分天下的局勢,人心也早已不歸漢了,之後才敢稱王稱帝。所以孫權稱帝比魏蜀晚。
孫權緩稱帝是一著妙棋,熬到公元229年才稱帝,與袁術智術短淺而急於稱帝,最終曇花一現相比,實在是高出許多。
西晉《魏略》中有生動的評述「權聞魏文帝受禪而劉備稱帝,乃呼問知星者,己分野中星氣如何,遂有簪意。而以位次尚少,無以威眾,又欲先卑而後踞之,為卑則可以假寵,後踞則必致討,致討然後可以怒眾,怒眾然後可以自大,故深絕蜀而專事魏。」
因此,孫權不是不想稱帝,而是因為政治局勢,才比魏蜀稱帝晚。
其實,皇帝這個位子也是不好坐的,孫權曾勸曹操稱帝,曹操說:「這小子是想把我放在火上烤啊!」所以想曹操這樣的人物都瞭解稱帝太早要不得的。何況孫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