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孫權稱帝很感興趣的小夥伴們,三國網小編帶來詳細的內容供大家參考。
曹操、劉備和孫權都有稱帝的野心,但三人境況有很大不同,孫權和劉備想稱帝,但沒有稱帝的實力,也不敢稱帝,曹操有實力稱帝,但由於他打的是漢室丞相和漢室忠臣的旗號,所以顧慮天下的態度,以及忠於漢室的百姓和大臣反戈而不敢稱帝。同時曹操做著皇帝的事,所以也沒有必要稱帝。
到曹操之子曹丕手中,忠於漢室的一些重要大臣,如荀彧、孔融、董承等已經去世,所以他要取代漢室面臨的阻力要小很多。條件成熟後,曹丕逼迫漢獻帝劉協將皇位禪讓給了他。曹丕替代漢獻帝劉協後,用魏取代了漢,這使得延續了數百年的漢室走向了滅亡,劉備為了延續漢室,在益州稱帝。
曹丕、劉備稱帝后,江東的孫權也可以乘機稱帝,這樣三家就可以處於同等地位,也有利於孫權爭奪天下。為何孫權沒有乘機稱帝,反而要向曹丕稱臣,直到8年後,劉備、曹丕去世,他才稱帝呢?
孫權沒有急於稱帝,並不是他不想當皇帝,而是當時的條件不允許,孫權等了8年才稱帝,主要是他有這幾點顧慮。
一是孫權沒有稱帝的理由
古人做事講求「師出有名」,這樣才不會失去道義,免遭天下人辱罵和反對,所以曹丕、孫權和劉備三人稱帝,都要有一個合理的理由。
曹丕稱帝,名義上是漢獻帝劉協覺得自己「才疏德淺」,做不好皇帝,要將皇位禪讓給曹丕。對於此事,曹丕三次辭讓,做足了姿態,大有「堯舜」風範,所以曹丕的行為沒有可指責之處,都是漢獻帝劉協將皇位「執意」禪讓於曹丕,曹丕才「勉為其難」接受的,所以曹丕的得位很有正當性。
劉備是中山靖王劉勝之後,是漢室宗親,他起兵以來,一直打是興復漢室的旗號,所以當曹丕奪了漢室皇位之後,他覺得自己有義務扛起復興漢室的大旗,於是劉備在大臣的勸說下,在益州稱帝。
劉備這樣做,延續了漢朝國祚,使漢朝不會因曹丕的篡位而滅亡。劉備稱帝,這樣他就可以以漢朝國君的身份去討伐曹丕,使他能夠佔據道德制高點,與曹丕的戰爭也更顯得具有正義性。同時,劉備這樣做也可以讓他獲得更多忠於漢室之人的支持,有利於劉備和曹魏的對抗,幫助他早日興復漢室。
曹丕和劉備都有理由稱帝,而孫權卻沒有理由稱帝,孫權是漢室臣子,在沒有人禪位於他,他也不是漢室皇族的情況下,孫權若稱帝,就會背上亂臣賊子的罪名,這會使他遭受天下人的痛罵,也會給劉備和曹丕攻打他的理由,這不利於江東的利益,所以孫權並沒有跟隨曹丕和劉備的腳步稱帝。
二是當時局勢不允許孫權稱帝
曹丕稱帝是樊城之戰後期,當時曹魏和孫權聯手打敗了蜀漢著名將領關羽,荊州落入孫權之手,關羽也被孫權所殺。這讓蜀漢實力受損,同時也破壞了孫劉聯盟,孫劉兩家由盟友變成了仇人。這時候曹丕稱帝,他們兩家都騰不出手來對抗曹丕,再加上曹魏實力強大,所以曹丕可以毫無顧忌地稱帝。
劉備雖然失去了荊州和關羽,但由於他拿下了漢中,實力不容小覷,再加上蜀地地形險要,易守難攻。同時劉備身邊還有諸葛亮、張飛、魏延等良臣猛將,這讓孫權和曹丕不敢輕易對蜀漢用兵,所以劉備的稱帝並不會對蜀漢造成實質危害,反而有利於他籠絡人心,壯大自身實力。同時也圓了劉備的皇帝夢。
孫權的處境要比劉備、曹丕危險很多,他在拿下荊州後,使江東和曹魏多地接壤,這樣曹丕攻打江東,就可以不用過長江這道天險了,這讓曹丕攻打江東變得容易。同時孫權奪了荊州,殺掉關羽後,也讓他和劉備成了生死仇人,兩家的戰爭一觸即發,這時候孫權萬不敢招惹曹丕,免得給自己樹敵。
此時的江東是三家實力中最弱的一家,對抗一家都很吃力,若同時面臨兩家的進攻,結局可想而知,所以孫權不敢稱帝,以免同時得罪曹丕和劉備。曹丕稱帝后,孫權第一時間向曹丕上表祝賀,承認了曹丕皇帝的地位,目的是為了討好曹丕,使他在可能即將爆發的孫劉大戰中,保持中立。
果然如孫權所料,不久之後劉備就以舉國之力伐吳,而曹丕基於自身利益,選擇了坐山觀虎鬥,最終江東在著名將領陸遜的帶領下,在夷陵大敗劉備。隨後曹丕派出三路大軍攻打東吳,由於孫權有所準備,所以他們成功擊退了魏軍。這場戰爭雖然東吳贏了,但孫劉大戰讓兩家實力受損嚴重,都成了輸家。
之後的幾年,由於東吳實力較弱,所以孫權不敢冒著得罪曹丕的風險稱帝。劉備和曹丕去世後,蜀漢在諸葛亮的帶領下,開始了北伐。蜀漢和曹魏兩家火拚了起來,都忙著對付彼此,所以也就顧不上東吳了,孫權終於可以在毫無顧忌的情況下稱帝了,這時候距離曹丕稱帝已經過去了8年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