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劉備和曹操,大家都會想到什麼呢?下面三國網小編為各位介紹一下相關的歷史事跡。
東漢末年,漢室衰微,外戚、宦官、豪強勢力紛紛作亂,屋漏偏逢連夜雨,漢室衰亡之際又趕上全國性的旱災,導致爆發了黃巾起義。公元184年,劉備與曹操二人都參加了對黃巾軍的鎮壓,因二人都立下戰功,從而被封官。這時起二人開啟了奮鬥的一生,二十年過後,回顧二人,這時的曹操已經基本統一北方,劉備則是在這20年中四處寄人籬下,從一開始的北方跑到南方,寸功為立,自己都發出了「髀肉之歎」的感慨,那造成二人差距如此之大的原因是什麼呢?二人又差在哪裡呢?
二人身後背景有別,起點天差地別
首先有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二人的家世背景不同。劉備雖然貴為劉皇叔,是皇族後裔,但是家道中落,到了他這一代已經淪落至靠織席販履為生了,嚴格按照古代士農工商四階層來說,劉備已經成為社會地位最低下的小販了,身後也沒什麼背景。
劉備喜歡結交江湖豪俠,商賈等,最早追隨劉備的張飛、關羽都是社會中的寒門武人,劉備本身起家時也沒能得到豪族的支持,只是得到過商人的支持,缺乏政治上的影響力。
曹操雖然是生在宦官世家,但是他父親的義父曹騰在朝中呆的時間足夠長,歷經了好幾代皇帝,甚至都被封為侯爵,宦官養義子就是拿著當親生兒子來養的,後來曹操的父親繼承了曹騰的爵位,然後又升至了太尉。
雖然曹操的家世比起袁紹的四世三公來有差距,但是絕對比劉備的起點高的太多了。而且曹操在公元174年之時就已經入朝為官,到公元184年鎮壓黃巾軍,千萬不要小瞧這10年,雖然曹操的官路不是很順暢,但是曹操在這些士大夫階層已經有了一定的影響力。
後來曹操在正式起兵反董卓的時候,不光得到得到了自身曹氏家族的鼎力支持,還有夏侯氏、其他豪族、大官僚的兵馬資金援助,這些支持者也是曹操最為信任的力量,就是在後來,這些來自譙縣的同鄉,像是、曹洪、曹純、夏侯淳、夏侯淵等都是曹操的心腹。
通過這也能看出,不管是在自身起點上還是起兵的基礎上,曹操與劉備的差距都太大了,這也是造成二人差距的主要原因。
人設維持,錯失機遇
據《三國誌》記載:「表卒,子琮代立……諸葛亮說先主攻琮,荊州可有。先主曰:吾不忍也。」
還有個原因就是人設的維持,不能否認的是「水能載舟,亦能覆舟」,為了稱霸民心很重要。劉備與曹操皆有稱霸之心,可是二人的人設差距可就太大了,劉備為了維持自己「仁義」的人設,荊州劉表死後,年幼的劉琮成為荊州之主,這時候的荊州新主剛立,外戚蔡氏專權,內部人心浮動不穩,外部還有曹操大軍的虎視眈眈,諸葛亮提議劉備此時取荊州,荊州可得,擁有自己的根據地,可是劉備以一句「吾不忍也」便打發了諸葛亮。
與劉備相比,曹操能夠被稱為梟雄不是沒有原因的,抓住一切可以發展壯大的機會,挾天子令諸侯,終成大業。
階層之因,謀士參謀難求
另一個原因是人才的原因,劉備在起兵之初,並沒有合適的人才輔佐,也沒有長遠的戰略規劃,直到後來一事無成意識到了沒有良臣謀士參謀的輔助。不過即使是劉備早年意識到這個問題,士大夫階層的謀士參謀等也會因劉備的出身不屑一顧,這樣寒門出身的人被士大夫所輕視,劉備即使求賢若渴也是無用,除了陳群和陳登在短暫的時間裡為劉備效力之外,沒有一個一流的謀士參謀輔佐他,直至後來諸葛亮出山輔佐劉備後,制定了可靠長遠的戰略規劃,也因為諸葛亮的加盟,劉備陣營中士大夫階層的謀士參謀才逐漸增多起來。
群雄爭霸,有時候不僅僅爭奪的是土地,也是人才的爭奪,士大夫也是個個心高氣傲,他們認為,袁紹這樣四世三公的世家才值得他們投靠,荀彧就是個很好的例子,早年的荀彧先是投靠袁紹,後發現袁紹難成大事,轉而投奔曹操,加上曹操自身也是求賢若渴,打敗袁紹後,幾乎整個北方的人才都被曹操籠絡,造成了人才上空洞。
其實劉備與曹操二人本身個人能力上的差距並不是很大,造成這種巨大差距的原因主要還是自身的背景、資本等原因,當然也不能否定運氣也算是佔了一部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