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漢末年,天下群雄並起,梟雄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先後擊敗呂布、袁紹、馬超等人,逐漸統一了中國北方。為了爭取世家大族的支持,曹操廣招賢士。經過一番努力,司馬懿被曹操招到了賬下。
眾所周知,司馬懿以隱忍著稱。曹操在世時,司馬懿以退為進,謹慎小心。公元213年,漢獻帝冊封曹操為魏公,於鄴城建立魏王宮銅雀台,享有天子之制,獲得「參拜不名、劍履上殿」的至高權力。
公元220年3月,曹操病死,長子曹丕繼為魏王。同年秋,漢獻帝劉協被迫禪讓,曹丕登基,是為魏文帝。曹丕稱帝后,司馬懿的地位逐漸提高,官至撫軍大將軍、錄尚書事,參與了曹魏統治集團重大方針政策的制定和執行,成為曹丕的重臣。
公元226年,曹丕病死。按照曹丕遺詔,由司馬懿、曹休等人輔佐曹叡,結果司馬懿被封為舞陽侯,後又遷驃騎大將軍。大將曹真死後,司馬懿多次領兵與東吳、蜀漢對峙,在頻繁用兵中,司馬懿逐漸掌握了曹魏的大權,成為最有權力的大臣。
公元249年正月初六,司馬懿趁著曹爽陪同曹芳離開洛陽至高平陵掃墳,發動了「高平陵之變」,曹魏大權盡入司馬氏家族手中。高平陵之變後,司馬懿將曹爽誅三族,這是為何?
有人說,這有什麼疑問的,這是斬草除根啊。可曹爽完全沒有必要殺啊,曹爽雖然是大將曹真的兒子,可在他身上完全看不到父親有點影子,更像一個生下權貴家庭的紈褲子弟。
高平陵之變後,曹爽拒絕大司農桓范提出的帶著曹爽去許昌,以皇帝之名號召全國兵馬反擊司馬懿,結果放下武器向司馬懿投降。這讓大司農桓范憤怒不已,怒斥,「肥奴!曹子丹好人,生卿五六頭肉,今桓范隨卿滅門也。」
司馬懿之所以要誅殺曹爽三族,除了斬草除根外,還有一個重要原因,曹爽有眾多親信才是根本原因。比如南陽的何晏、鄧颺、李勝,沛國的丁謐、東平的畢軌等人,都曾在曹魏擔任重要職位,如果不小心應對,很有可能起兵造反。
用現在的話來說,就是四個字,「樹大根深」!於是,司馬懿一不做二不休,「於是收爽、羲、訓、晏、颺、謐、軌、勝、范、當等,皆伏誅,夷三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