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這裡是三國網小編,今天給大家說說曹操為什仫喜歡戴「亂世奸雄」這頂帽子的故事,歡迎關注哦。
多少年來,在《三國演義》等文學作品中,曹操總是以「挾天子以令諸侯」的亂世奸雄形象出現在字裡行間的;而在戲劇舞台上,曹操的臉上又總是塗抹著代表奸佞的白色油彩。也有人鼓噪著要為曹操「平反」,試圖把曹操戴了一千八百年的「奸雄」帽子摘掉,取而代之的是給他戴上「英雄」的桂冠。且不論這種「平反」是否恰當,我倒是覺得應該先看一看,是誰最早給曹操戴上這頂「奸雄」的帽子的,這樣就會知道有沒有摘帽的必要了。我們只要認真讀一讀《資治通鑒.漢紀五十》中的一段話,一切真相也就會大白於天下了。
這段話不長,現錄述如下:「操父嵩,為中常侍曹騰養子,不能審其生出本末,或雲夏侯氏子也。操少機警,有權數,而任俠放蕩,不治行業;世人未之奇也,唯太尉橋玄及南陽何顒異焉。玄謂操曰:『天下將亂,非命世之才,不能濟也。能安之者,其在君乎!』顒見操,歎曰:『漢家將亡,安天下者,必此人也。』玄謂操曰:『君未有名,可交許子將。』子將者,訓之從子劭也,好人倫,多所賞識,與從兄靖俱有高名,好共核論鄉黨人物,每月輒更其品題,故汝南俗有月旦評焉。嘗為郡功曹,府中聞之,莫不改操飾行。曹操往造劭而問之曰:『我何如人?』劭鄙其為人,不答。操乃劫之,劭曰:『子,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操大喜而去。」
這段文字很簡潔,把曹操的身世和出道前的情況都交待清楚了。其大意是,曹操的父親曹嵩,是大宦官中常侍曹騰的養子(中常侍在東漢末年是手握大權,能呼風喚雨的大太監),因為曹嵩是宦官養子的原故,所以其出生本末就難以查清了,也有人說是夏侯氏的後代(從以後曹操陣營中幾員受到重用姓夏侯的大將的情況來看,此說應是真的)。文中又說,曹操年輕時就很機警,也很懂權術(大概受宦官家風熏陶而成),但生活放蕩無度,既喜歡飛鷹走狗,也喜歡行俠仗義;就是不喜歡從事有關生計方面的職業(熱衷於搞政治權謀的人大抵都是如此);曹操在當時的種種表現,讓世人對他並不看好。只有太尉橋玄和南陽人何顒認為他非同一般(橋玄,在漢靈帝中期任太尉,因久病策罷,拜太中大夫,是知名高士;何顒,南陽名士,南陽為漢光武帝劉秀的發祥之地,所以南陽人是當時最牛的人,說出話來,也是如雷貫耳的)。橋玄對曹操說:「天下就要大亂了,不是天命濟世的人才,是不能拯救天下的。將來能安天下的人,可能就是你了。」 何顒見過曹操後,感歎地說:「漢室將要滅亡了,能安定天下者,一定是這個人了。」
橋玄為了進一步提高曹操的知名度,便對他說:「你現在還沒有什麼名氣,應該趕快去結交許子將。」許子將何許人也?許子將即許劭,是東漢三公許訓的堂侄。他善於待人接物,能夠判斷人的品行和能力,他和堂兄許靖在當時都有很大的名氣。他們喜歡共同對當地的人物進行深刻的評論,每個月都要更換品評的題目,因此在汝南郡形成了每月初一品評人物的風氣(他們自髮結成的這個評論社會人物的民間社團,影響力和殺傷力都很大,既能讓一個人一夜成名,也能讓一個人一夜毀譽)。許劭曾做過汝南郡的功曹(郡府的重要官吏),州府的官吏們知道他在當地評論界的巨大影響力,所以都不約而同的約束自己,以提高自身的形象;就連當地的公族子弟也都收斂了平時不當的言談舉止。
曹操按照橋玄的指點,前往汝南拜訪許劭。見到許劭就開門見山地問:「我是一個怎樣的人?」(因為許劭會相人,這樣問也符合曹操的秉性)許劭從心眼裡就看不起曹操的為人(許劭大概己經聽說過曹操了,名士一般都看不上有權術、又放蕩、且不務正業的人),所以對曹操置之不理,不予回答(曹操可沒有劉備三顧茅廬請孔明的禮貌和耐心)。「操乃劫之」,曹操就劫持了許劭(這個「劫」,究竟是用的什麼手段,如今己不得而知了),在曹操的逼迫之下,許劭十分無奈,只好對曹操作了一個評語,說:「你呀!在太平歲月裡,你就是能臣;在天下大亂時,你就是奸雄。」曹操對許劭這樣的評語非常滿意,遂大喜而去。也就是高興得屁顛屁顛地跑回去了。
這件事在當時影響很大,曹操也因此而揚名。許劭真不愧是高人,明明不喜歡曹操,卻在曹操的逼迫下,說他是「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也就是說,曹操有可能成為「能臣」,也有可能成為「奸雄」,許劭之所以這樣說,既為了擺脫曹操對他的糾纏,也為了避免曹操可能對他的加害。其實,許劭對當時的時局是看得很清楚的,知道天下就要大亂了,曹操必定會成為「亂世之奸雄」。可令許劭想不到的是,曹操對這樣的評價也很高興,因為許劭不知道曹操來造訪他的目的就是為揚名。「能臣」也罷,「奸雄」也罷,只要能揚名,安什麼名頭,戴什麼帽子,都可以不在乎。這很符合曹操為了達到目的,不惜採用任何手段的作風;也很符合他「寧可我負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負我」的座右銘。
由此可見,曹操的奸雄帽子是自己跑上門去,強迫當時的名士許劭給自己戴上的,而且還挺高興。因為後來天下確實大亂了,所以這頂奸雄的帽子也讓曹操一戴就戴了一千八百年,誰想摘,還真不一定能摘得掉呢!原因是曹操本人就很喜歡這頂帽子,「操大喜而去」。即然曹操這麼喜歡這頂帽子,也就沒有必要給他「摘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