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張翼打了敗仗,反被諸葛亮重用,反對北伐卻每次都是主力?下面三國網小編為大家詳細介紹一下相關內容。
在《三國演義》和各種創作中,蜀漢自從諸葛亮死後,除了姜維還算小有名氣,感覺就陷入一種人才荒。當然蜀漢國小,確實不像曹魏這麼人才輩出,不過還是有幾位非常不錯的人才,比如這位與姜維一起殉國的蜀漢義士,張翼。
一、敗軍之將,反受重用張翼,字伯恭,益州犍為武陽人。為西漢開國功臣張良的後代,歷代先祖都曾出任朝廷要職,劉備平定益州後,任命其為書佐。建安末年,張翼舉為孝廉,為江陽長,之後遷梓潼太守,累遷至廣漢、蜀郡太守。建興九年,晉陞庲降都督、綏南中郎將。
庲降都督是蜀漢的四大常設都督之一,下轄朱提、越巂、建寧、牂牁、永昌、興古、雲南七郡,是南中地區最高的行政長官。南中這個地區,當地存在著眾多少數民族,因此庲降這個意思,本身就有招徠、降服的意思。
民族混雜的地區,向來非常難管理,需要彈性的手腕與策略。不過張翼為人嚴謹,他擔任庲降都督期間,對於觸犯法律的人,一概毫不留情。這種從嚴執法的態度,自然不討部族領袖歡心,最後導致南夷豪帥劉胄起兵叛亂。
張翼隨即出兵鎮壓,但卻打了敗仗。蜀漢中央眼見事態一直無法平息,便建議換人,準備將張翼召回中央,另派他人平叛。當時張翼的手下收到消息,都認為應馬上回朝謝罪,不過遭到張翼嚴詞拒絕。
張翼表示,蠻夷是因他而反亂,雖然因不稱職將被召回,但接任還沒到,他 還是這場戰爭的負責人。打仗最重要的就是糧食,現在可以作的,就是盡可能籌集糧食運輸到前線,替接任的人做好消滅劉胄的準備。又麼可以因為害怕丟官而耽誤國家公事呢?
於是張翼不鬆懈持續待在前線,直到接任的馬忠到後,他才離任回朝。馬忠因為張翼的充分準備,順利消滅劉胄。在報告上,馬忠也特別將張翼盡忠職守籌備物資的功勞都如實描述。諸葛亮看完後,對張翼的操守與能力大為肯定,隨即將張翼納入北伐的一員。
或許有些人會覺得奇怪,張翼在南方打了敗仗,怎麼諸葛亮北伐還要用張翼。筆者個人以為,南中地區因為地形和民族問題,在這裡作戰,外交能力比軍事能力更加重要。而張翼的性格嚴謹,說話直接,不喜歡交際,這自然不討部族領袖的歡心。所以他的平叛戰爭基本上是孤軍奮戰,劉胄等叛軍縱然戰敗,只要逃進山林裡,不熟地形的張翼也拿其無可奈何。
北伐戰爭則不同,蜀漢和曹魏壁壘分明,不須考慮太複雜的人際關係,只要專心打仗即可。並且歷次北伐,不是輸在馬謖這種自作主張的,就是李嚴這種拖後腿的,諸葛亮最需要就是張翼這種辦事一絲不苟、盡忠職守到最後一刻的人。
二、反對北伐,次次主力
可惜諸葛亮不久就病死,張翼在此戰中並沒有什麼特別表現。但試想,如果張翼是第四次北伐糧食的調度人,是不是就不會發生李嚴那樣拖延運糧,導致諸葛亮不得不退兵的慘劇了呢?
諸葛亮死後,對於姜維數度北伐的行動,張翼認為國小民勞,不應濫用武力,數次勸阻姜維應該見好就收。可是即便姜維和張翼在北伐的意見相左,姜維更對張翼多次犯顏直諫不爽,但每次北伐也不管張翼願不願意,依然堅持要帶著他一起出征。
筆者想來,姜維也是掌握住張翼的性格,張翼雖然反對屢屢興兵北伐,但只要把事情交付給他,他就算再不喜歡,也會兢兢業業不打折扣的將其完成。對於姜維來說,比起諂媚的小人,張翼這種諍臣更加可靠,這也說明姜維是非常有容人的雅量。
景耀六年,司馬昭派軍伐蜀,張翼與廖化、董厥等率軍抵抗,後與姜維、廖化合兵退保劍閣,抵禦鍾會的大軍,鍾會始終未能攻破劍閣。
劉禪投降後,張翼與姜維等人在涪縣向鍾會投降,蜀漢正式滅亡。後來張翼隨鍾會至成都,卻捲入鍾會叛亂的亂事,與姜維一同遭到亂軍殺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