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總有人懷疑諸葛亮的忠誠?諸葛亮到底是不是忠臣?

站內查詢

請輸入關鍵詞:

三國趣話

為什麼總有人懷疑諸葛亮的忠誠?諸葛亮到底是不是忠臣?

你真的瞭解諸葛亮嗎?三國網小編給大家提供詳細的相關內容。

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這是宋朝大詩人陸游對諸葛亮出師表的評價。為什麼出師表會如此出名?如果光是他的文學價值,絕對沒有如此高的地步,主要原因是,諸葛亮的一生,都寫在了出師表裡。

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這是唐朝的大詩人杜甫對諸葛亮一生的評價。講述的是諸葛亮為了蜀漢帝國,殫精竭慮,最終把自己活活累死的悲慘遭遇。

他年錦裡經祠廟,梁父吟成恨有餘。這是唐朝大詩人李商隱,對諸葛亮一生的哀歎。他認為諸葛亮把一生都奉獻給了蜀漢帝國,奉獻給了劉家王朝。結果卻沒有能夠滅了篡位的曹家,重新一統天下,卻含恨而終。

托孤既盡慇勤禮,報國還傾忠義心。前後出師遺表在,令人一覽淚沾襟。這是唐朝大詩人白居易對諸葛亮的感慨,他認為諸葛亮最悲涼的就是太忠心。所以後人每次看到出師表,都會感歎諸葛亮的人生。

01諸葛亮在古人心中神聖無比,卻專家眼裡成了奸臣。

我在古人的筆尖上,很少看到有人詆毀諸葛亮的忠誠。反倒是在現代某些專家身上,卻一而再再而三地看到這些言論。

當然了,很可能是這些專家比白居易、杜甫、陸游這些人都要博學。甚至連蘇軾,都要在這些專家面前甘拜下風。

沒辦法啊,人家研究出了兩千年來,沒有人研究出的東西,這還不值得讓蘇軾拜服嗎?時代在進步,專家也在不斷與時俱進。

曹操從過去那個白臉的梟雄,快要轉變成一個人見人愛的英雄了。以後戲曲裡面,我看也別給曹操畫白臉了,以免有人會有意見。

章武三年春,先主於永安病篤,召亮於成都,屬以後事,謂亮曰:「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國,終定大事。若嗣子可輔,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亮涕泣曰:「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貞之節,繼之以死!」先主又為詔敕後主曰:「汝與丞相從事,事之如父。」建興元年,封亮武鄉侯,開府治事。頃之,又領益州牧。政事無鉅細,鹹決於亮。---《三國誌》

劉備逐漸被挖出了許多黑歷史,他再也不是大家心目中那個仁義的劉備了。他會拋妻棄子,會剝削老百姓的錢財。

而諸葛亮,更是成為了不折不扣的奸臣。居然有專家把諸葛亮跟曹操相提並論,這是很難想像的事情。

難道說劉禪的皇后是被諸葛亮逼死的?難道說諸葛亮登台祭天,自立為王了?難道說他把自己的兒子當成皇位繼位人來培養了?難道說他的丞相位置,也搞了世襲?

這些事情都沒有發生,可是專家們卻偏偏要把諸葛亮跟曹操混為一談,這可真的是開天闢地頭一遭。

02諸葛亮沒有時間教育兒子,這已經說明了一切。

諸葛亮這輩子都在幹嘛呢?都在位老劉家打江山呢,諸葛亮壓根就沒心思去教育兒子,因為一統天下的大業,時時刻刻都壓得他喘不過氣來。

我們看曹操,他每次出征,都要帶上兒子。不是讓兒子親自參加戰鬥,而是讓兒子們在戰鬥中得到學習。

曹操是希望自己百年以後,這支軍隊還能是老曹家的人來統領。所以從始至終,曹操就沒打算還政給漢獻帝,他是徹頭徹尾要把大漢江山顛覆的那個人。

當然了,現在有些專家認為,曹操一輩子沒有篡漢,他的心還是跟大漢僅僅相連的。我聽了這話,簡直把昨天吃的全都給吐出來了。

十二年春,亮悉大眾由斜谷出,以流馬運,據武功五丈原,與司馬宣王對於渭南。亮每患糧不繼,使己志不申,是以分兵屯田,為久駐之基。耕者雜於渭濱居民之間,而百姓安堵,軍無私焉。---《三國誌》

專家們可真敢說,不少鍵盤俠們也真敢相信。曹操哪怕有一分鐘是忠於大漢的,那東漢王朝也不會滅亡。

反觀諸葛亮,他沒心思教育兒子,從而導致兒子諸葛瞻成了一個平庸之人。不要說讓諸葛亮做皇帝,就算是讓他做一個普通的將領,諸葛亮其實也無法勝任。

以諸葛亮的聰明,如果他真有篡位的想法,一定會像曹操一樣,給自己找一個合適的繼承人,這樣才能防止自己去世以後遭到清算。

由此可見,諸葛亮對大漢是非常忠心的,他沒有把自己的位置傳給家裡任何一個親族,這就是最好的證明。

03諸葛亮嘔心瀝血,把自己給累死了。

你說諸葛亮身上沒有缺點,那是不可能的。諸葛亮是個人,當然會有很多缺點。諸葛亮事無鉅細,什麼都要管,這就是他最大的缺點。

作為一名統帥,其實應該像劉邦一樣,只要管好幾個將軍,那就已經足夠了。可是諸葛亮不行,但凡是蜀漢國內的事務,他都要插手。

他雖然是一個能力強大的多面手,不管是政務還是軍務,他都能治理好。可是諸葛亮是個活生生的人,他需要休息,需要時間。然而這麼多事情,壓根就不讓他休息,剝奪了他的時間。

所以諸葛亮成了一個勞碌命的人,結果他的結局,也是因為他管理的方面太多,所導致的。我們都清楚,54歲的諸葛亮,是被活活累死的。

初,亮自表後主曰:「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頃,子弟衣食,自有餘饒。至於臣在外任,無別調度,隨身衣食,悉仰於官,不別治生,以長尺寸。若臣死之日,不使內有餘帛,外有贏財,以負陛下。」及卒,如其所言。---《三國誌》

如果諸葛亮沒有一顆對蜀漢的忠心,他會活活累死嗎?當然不會。他應該會左擁右抱地躺在溫柔鄉里,喝著酒,聽著小曲兒,那才是一般人所追求的。

位高權重的諸葛亮,並沒有像一般人追求的那樣。他選擇了用事業代替這一切,他之所以如此,大家知道為什麼嗎?那是因為他要報恩,報答劉備對他的知遇之恩。

按道理說,劉禪這個皇帝並不正統,畢竟是偏安一隅的軍政府所冊立的皇帝,沒什麼權威性可言。可是諸葛亮卻把劉禪活生生捧成了大漢朝名正言順的繼承人,這就是諸葛亮報恩的方式。

人們把對諸葛亮的尊敬,全都用在了尊敬劉禪身上。諸葛亮若是泉下有知,肯定會高興得落淚。

總結:諸葛亮的努力,差點換來一片法制的天下。

諸葛亮是提倡法制的,他本身也是依法治國的代表人物。宮中府中具為一體,這就是法制的一種體現。

他不想自己搞特權,更不想讓手底下的大臣們也去搞特權。所以蜀漢成了三國時期,唯一一個搞法制的國家。

但凡是犯了法的,不管這個人是誰,都要按照法令來處罰。這就是諸葛亮樹立高大形象最好的辦法。

他沒有因為自己是掌權者,所以壓迫手下人,這才是一名大漢丞相,該有的氣度。所以蜀漢在管理上,比真正的大漢還要好,大家都認為諸葛亮給大家帶來的大漢朝的生機,這才是最可貴的。

他給了這些大臣希望,讓他們相信管理如此出色的蜀漢政權,將來一定可以奪取天下。而做這一切的目的,就是為了報答劉備的恩情。你們還會覺得他不忠嗎?

共2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三國趣話
三國蜀漢
三國曹魏
三國東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