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三國網小編給大家帶來魏延的故事,感興趣的讀者可以跟著小編一起瞭解。
正史上的魏延就是諸葛亮害死的,諸葛亮是幕後大佬,明面上的是楊儀,操刀手是馬岱。北伐。既是諸葛亮的政治理想,也是他的集權手段。其實,諸葛亮的這番動作是在效仿一個人,這個人就是漢武帝。(諸葛重複漢武帝故事)漢景帝在位時,漢朝有七封國,藩國自有自已的一套執政體系,中央朝廷的詔書根本到不了關東,就算到了關東也驚不起一點浪花。等到「七國之亂」被平定之後,地方勢力依然強大。漢武帝即位之後,他祭起了「南北戰爭」這個大法寶,通過任命衛青、霍去病多位著名將領北擊匈奴,取得了對外戰爭的重大勝利,也建立起朝廷的赫聲威。
「戰爭」是整合國力的最佳手段,因為國家內部的一切矛盾都得讓位於戰爭。漢武帝用霍、衛兩位著名將領把控軍隊,用公桑宏調度國家資源、發展國家經濟,用湯固為內庭,控制司法權,等到北伐之後,漢武帝也成功地達到了集國家的軍、政、財、司法大權於一身的目的。武帝做了初一,諸葛亮當然可以做十五。劉備托孤的時候,就已經講得非常明白,諸葛亮輔政為正,李嚴掌軍為副。但當諸葛亮祭起「北伐」大旗之後,李嚴也不得不交出了手中的軍權。經過多次北伐,諸葛亮也同樣地成功地集蜀漢軍、政、財、司法大權於一身。在《三國誌》裡就非常清楚明瞭地點出了——蜀漢內部大小事,「皆鹹決於亮」。
諸葛亮到底忠於誰?對於諸葛亮這等大賢來說,忠於誰都不重要,關鍵是你能否進入他的法眼。比如郭嘉去見袁紹的時候,當他發現袁紹其實是個草包之後,就及時撤身而走,一點都不留戀。同理,劉備是進入了諸葛亮的法眼了,所以諸葛亮才會出山。諸葛亮忠於「劉禪」嗎?不見得,諸葛亮只會把他高高地掛了起來。很明顯,諸葛亮只忠於國家,只忠於他的政治理想——北伐中原,還於舊都。(諸葛亮與劉禪)但理想終究是理想,被無堅不摧的現實所擊碎,諸葛六出祁山皆無功而反,何也?蜀漢太弱,以一郡之地想對曹魏進行鯨吞蠶食,何其難也。國戰打的到底還是國家綜合實力。
六次北伐之後,蜀國民生疲弊,國家肯定也要相應的由戰時體制轉入和平體制。以蜀國之力,沒有諸葛亮的帶領,在繼位人沒有諸葛亮的「統合國家」的能力的情況下,再北伐必定自舉滅亡。然而,魏延的存在,就成了蜀國一個危險的炸藥桶。諸葛亮死了之後,劉備手下的一代元老之中,只有魏延還活著,僅憑資歷就沒有人可以控制得了他。並且,魏延還是一個狂熱的軍事冒險主義者,他提出了「子午谷奇謀」,並沒有被諸葛亮採納,因此魏延還痛罵諸葛亮膽小。如果不幹掉他,那蜀國必定是武夫當國,魏延如果搞起「子午谷奇謀」,那蜀國只能跟著他一起賭國運,一起在刀尖上翩翩起舞。
如此一來,就注定了魏延必死的結局。(只有諸葛亮才能壓制魏延)這個理由也見於《三國誌·蜀書·董允傳》裴松之注引《襄陽記》:孫權嘗大醉問禕曰:「魏延,牧豎小人也。雖嘗有鳴吠之益於時務,然既已任之,勢不得輕,若一朝無諸葛亮,必為禍亂矣。諸君憒憒,曾不知防慮於此,豈所謂貽厥孫謀乎?」話說有一次費禕出使吳國,在一次宴會上與孫權喝酒的時候,當時孫權已經喝得臉耳通紅,終於酒後吐真言。孫權對費禕說,「魏延,牧豎小人也。若一朝無諸葛亮,必為禍亂矣。為子孫計,諸君還要留著他,給子孫後代來自己來解決嗎?」以一個「國家統治者」的視角來分析魏延之死,就是最準確的答案。
至於魏延是怎麼死的,很簡單。諸葛亮第六次北伐,死在了軍中。於是,蜀軍緩緩而退,在路上,楊儀說魏延即將謀反投魏,便任命馬岱去緝拿魏延,馬岱帶人拍馬而去,結果,魏延被馬岱一刀梟首。可憐魏延,沒有死在戰場上,卻死在了自已人的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