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將領黃權的故事有哪些?歷史上黃權是怎麼死的?

站內查詢

請輸入關鍵詞:

三國趣話

三國將領黃權的故事有哪些?歷史上黃權是怎麼死的?

黃權的故事是怎樣的?黃權是怎麼死的?如何評價黃權?三國網這就為你介紹:

黃權生平簡介

黃權(?-240年),字公衡。巴西郡閬中縣(今四川閬中)人。三國時期蜀漢、曹魏將領。

黃權年輕時為郡吏,後被益州牧劉璋召為主簿。曾勸諫劉璋不要迎接劉備,因而被外放為廣漢縣長。劉璋敗,才降劉備,被拜為偏將軍。建計取漢中,拜護軍。

劉備為漢中王,仍領益州牧,以黃權為治中從事。及劉備稱帝,將伐吳,黃權勸諫而不納。以其為鎮北將軍,督江北軍以防魏師進攻。

劉備伐吳敗還,而歸途隔絕,黃權不得歸,無奈之下率部降魏。被魏文帝所賞識,拜鎮南將軍,封育陽侯,加侍中,使同車陪乘。後領益州刺史,進駐河南。景初三年(239年),遷車騎將軍、儀同三司。

正始元年(240年),黃權去世,謚號「景」。

黃權的故事

一、諫迎劉備

黃權年輕時任巴西郡吏,後來益州牧劉璋徵召為主簿。建安十六年(211年),益州別駕張松建議劉璋迎接左將軍劉備入蜀,協助討伐割據漢中的張魯。

黃權勸諫說:「左將軍(指劉備)有驍勇聲名,現在請他來蜀,想用部下之禮對待他,則不能滿足他的心願;想以賓客之禮對待他,則一國不能容下二位君王。如果客人(劉備)有泰山般的安穩,那主人(劉璋)就會有累卵之危。如今盡可以守緊邊境,以待時局的穩定。」

劉璋不聽,派謀士參謀法正去迎接劉備,而將黃權外放為廣漢縣長。

建安十七年(212年),劉備與劉璋反目,舉兵進攻益州,派諸將分別攻下益州郡縣。各郡縣大都望風歸順,只有黃權閉城堅守。等到劉璋投降後,才向劉備歸順,劉備封黃權為偏將軍。

二、建計漢中

建安二十年(215年),曹操舉兵南征張魯,張魯敗逃巴中,黃權向劉備進言:「如果失去漢中,則三巴之地就會受到威脅,這就割去了蜀地的大腿與臂膀。」於是劉備以黃權為護軍,率領諸將進入巴中。

但張魯已經回到南鄭,投降曹操。其後,劉備擊破巴郡賨人首領杜濩、巴郡七姓夷王樸胡,發動漢中之戰,攻殺曹操帳下著名將領夏侯淵,佔領漢中。

人們只知道攻取漢中主要依靠法正的謀略,卻不知道這些計謀都是黃權首先替劉備想出來的。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劉備自稱漢中王,領益州牧,任命黃權為治中從事。

章武元年(221年),劉備稱帝,準備征討吳王孫權,黃權勸諫說:「吳人驃悍善戰,而我軍又水路出兵順流而下,易進難退,為臣乞請您讓我為先頭部隊去試探敵人虛實,陛下應當在後面坐鎮。」

劉備沒有聽從黃權的建議,而任他為鎮北將軍,督領江北軍隊防禦魏國出兵,劉備自己在江南前線。

三、道絕歸魏

章武二年(222年),吳國大都督陸遜順長江流勢衝破蜀軍的包圍,蜀漢江南前線部隊大敗,劉備撤退。由於返蜀道路被吳軍完全阻斷,黃權軍隊無法返回蜀地,故此他只好率領部下投降於魏國。

有關部門依照法規,上報要抓捕黃權的家人,劉備說:「是我對不起黃權,黃權沒有對不起我。」於是仍像以前那樣對待他的家人。

魏文帝曹丕問黃權:「你放棄叛逆前來歸順,是想倣傚陳平、韓信嗎?」黃權回答說:「我受過劉主(劉備)的特殊恩寵,不能降吳,又無法歸還蜀漢,於是前來投降。況且敗軍之將,被免死就已經很幸運了,哪裡還能效仿古人呢?」曹丕很賞識他,任命他為鎮南將軍,封育陽侯,加侍中。

從蜀國投降的人中有人說,劉備已經誅殺掉黃權的家人。黃權知道其言不真實,於是對曹丕說:「我與劉備、諸葛亮推心置腹,表明了我的本志。疑惑還未解,請等待之後的答案。」沒有立即發喪,後來得到確切消息,果然和他判斷的一樣。

四、快士局量

黃初四年(223年),劉備病逝,魏國群臣都相互慶賀,唯獨黃權無一絲笑意。曹丕察覺到黃權有器量,想故意嚇嚇他,於是派人召見他。

黃權還在路上,前來催促的使者一個接一個,在道路上交錯奔馳,黃權的下屬官員、侍從都嚇得魂飛魄散,而黃權卻舉止自若。

後來,黃權領益州刺史,遷進河南。司馬懿十分器重他,問黃權:「蜀中像您這樣的人有多少?」黃權笑著回答:「沒想到被您如此看重。」司馬懿在給諸葛亮的書信中說:「黃公衡是個爽快人,經常從坐位上起身,讚歎著談論你,這種談論總不離口。」

景初三年(239年),黃權升為車騎將軍、開府儀同三司,開府之名始於黃權。

黃權是怎麼死的?

正始元年(240年),黃權去世,謚號「景」,其中黃邕襲封爵位。黃權留在蜀中的兒子黃崇,官至尚書郎,蜀漢滅亡時隨諸葛瞻戰死於綿竹。

黃權的墓址在哪裡?

據北魏酈道元所著《水經注》記載:淯水南有獨山,山南有黃權及其妻子的二塚。塚前有四碑,其中二碑,是魏明帝所立,後二碑是其子和他的故吏所立的。

如何評價黃權?

劉備:孤負黃權,權不負孤也。雖亡黃權,復得狐篤,此為世不乏賢也。

司馬懿:黃公衡,快士也,每坐起歎述足下(諸葛亮),不去口實。

陳壽:黃權弘雅思量,以所長,顯名發跡,遇其時也。

共2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三國趣話
三國蜀漢
三國曹魏
三國東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