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爭霸戰看似是武力之戰,其實從深層次分析,卻是人才之爭。魏、蜀、吳三帝,曹操、孫權、劉備等皇帝都深知這一點,所以他們在招賢納士方面下了很大的功夫。人才的價值在三國時代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尊重和重視。下面三國網小編為大家帶來詳細的文章介紹。
因此從另一個角度來看,三國亂世,意外成了人才的樂園。各路文武人才如魚得水,可以盡情施展才華,叱吒風雲,使得三國歷史更為精彩紛呈。三國之中,要論人才儲備的厚度,曹操一方自然佔據壓倒性優勢,畢竟他無論疆域面積、人口數量、經濟實力、武裝實力,都是三國時代最強的一家,對大部分人才都具有無與倫比的吸引力。
但要論及人才儲備質量,恐怕劉備要說是第二沒人敢說是第一。武將之中的關羽張飛馬超,謀臣之中的諸葛亮龐統法正,都堪稱一時之選,人中龍鳳。關於關羽張飛諸葛亮的才華,想必人們都以耳熟能詳,毋庸諱言,但法正之才很多人卻不怎麼太熟悉。
但曹操對法正的態度卻非常耐人尋味。曹操識別人才的眼力眾所周知,那自然是一等一的好,他對敵對陣營中的法正就推崇備至,幾乎到了追捧的程度。《三國誌》記載,建安二十四年(219年)正月,劉備帶領法正和黃忠進軍漢中,與曹魏大將夏侯淵與張郃對陣。
法正根據當時的實際情況,為劉備制定了一整套戰術,最終在定軍山之戰中大破曹軍,陣斬夏侯淵,取得了漢中爭奪戰的全面勝利。後方的曹操聞聽漢中失守,大為吃驚,星夜帶領大軍馳援前線,想要重奪漢中。
曹操趕到前線後,瞭解到定軍山之戰的前後因果與法正的計策,大為讚歎,對左右部下說:「吾故知玄德不辦有此,必為人所教也」,《華陽國志》也記載,曹操感歎說:「吾收奸雄略盡,獨不得法正邪?」認為自己未能得到法正,是一大難以彌補的缺憾。
令人不解的是,諸葛亮的才名還在法正之上,是三國時代名震天下的第一流謀士參謀人才,但曹操一生卻對諸葛亮不屑一顧,從未對他有過任何實質性的讚譽和正面評價。曹操為什麼厚此薄彼?為什麼對法正不吝讚美卻對諸葛亮不屑一顧?
其實細細品味一下,原因不難理解。第一是法正和諸葛亮各有擅長,法正的軍事才能更為突出,諸葛亮各方面都較為均衡,相比之下在軍事方面後者顯然要欠缺一些。從兩人一生戰績就可看出,法正跟隨劉備數年,就創下定軍山之戰這樣的輝煌戰績,但諸葛亮跟了劉備一生,卻始終在軍事指揮上乏善可陳,沒有什麼拿得出手的戰績。三國亂世初期,各國之間連年混戰,長於軍事鬥爭的法正顯然要比諸葛亮更為吸引曹操注意。
其次,諸葛亮深受儒家學說浸潤,有著濃重的漢室正統思想,一生的夢想都是「興復漢室還於舊都」。而曹操卻反其道而行之,挾持漢獻帝劉協長達幾十年,口口聲聲尊王攘夷,骨子裡卻一心只想實現自己稱王稱霸的野心。兩人的人生目標和價值觀南轅北轍,毫無共同語言,故而彼此都對對方很不認同。
不過,曹操再怎樣追捧法正,也不過是枉費心機。劉備是善用人才的一流高手,法正在他手下青雲直上,深受寵信,很快就從一個降臣陞遷到幾乎與諸葛亮平起平坐,即使他到曹操手下也不會比他在蜀國的位置更高。遺憾的是,法正這樣的軍事奇才卻英年早逝,不僅讓蜀國失去一位精英人才,也使得三國歷史減色不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