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們知道什麼是四世三公嗎 ,接下來三國網小編為您解讀
瞭解三國的朋友都知道,袁紹老是標榜自己是「四世三公」,所以別人的身份地位都比不上他,別人也應該對他們恭恭敬敬、客客氣氣的。
就連後來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曹操,也一直被袁紹嫌棄,說曹操不過就是個宦官之後,完全都不能跟他的「四世三公」相比。
事實上也是如此,不然十八路諸侯討伐董卓的時候,袁紹也不可能力壓群雄,當上聯軍盟主。袁紹也利用「四世三公」這一名望為自己招攬到諸多人才,一度成為北方的最大諸侯。
那麼這個「四世三公」究竟是什麼意思呢?又為什麼會給袁紹帶來這麼大的幫助呢?
一,三公是什麼?
四世三公指的是,四代人裡,每一代都有人位居三公之位,所以我們得先弄明白什麼是「三公」。
秦始皇一統天下後,便設立三公九卿制。這裡面的三公,便是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他們的地位是百官當中最高的。
丞相統領百官,處理全國政事,相當於我們現在的國務院總理;
太尉負責全國的內外軍事事務,相當於我們現在的軍委主席;
御史大夫負責監察百官,相當於現在的紀委書記。
漢朝建立後,借鑒了秦朝的許多制度,但隨著時代的發展,丞相被改為司徒,太尉被改為司馬(後來又改回太尉),御史大夫被改為司空,各自的權力和職責也做出了一些調整。
就這麼的,漢朝時期的三公,分別是司徒、司空、司馬(太尉),直接對皇帝負責軍國大事,地位崇高,身份顯赫,是無數人一生努力奮鬥的最終目標。
這也就導致,有不少人通過一生的努力位列三公,突然的就失去奮鬥的目標。因為不管他們在這個位置上再做出多麼大的貢獻,也不可能更進一步。為此,漢朝又設立「三師」制度。
「三師」,分別是太傅、太師、太保,意思就是,只要你為國家為朝廷做出了巨大貢獻,那就可以給皇帝當老師。如此一來,那些失去人生奮鬥目標的人們,頓時又都來了精神,又開始想著如何成為三師,來給皇帝上課當老師了。
雖說三師在地位上高於三公,但三公沒有實權,並無法對百官下達命令。
二,袁紹說的「四世三公」,指的是哪幾個人
不管是擁有實權的三公,還是能給皇帝上課當老師的三師,所擁有的影響力都是無法估量的,在一定時期甚至都可以影響皇帝的決策。
在漢朝,一個家族能出現一個擔任郡太守,那都是祖墳冒青煙,如果能出現一個州刺史,那得是祖墳爆炸。即便是放到現在,一個普普通通的街道小科員名額,都有幾十號985的高材生擠破腦袋的爭取,更不要說在那個生產力極其落後的漢朝了。
而袁紹的家族,可是一連四代,都有家族成員位居三公,而他們分別是:
袁紹的父親袁逢擔任司空,叔叔袁隗擔任太傅;
袁逢的父親袁湯,擔任太尉;
袁湯的叔叔袁敞,擔任司空;
袁敞的父親袁安,擔任司徒。
可以說,東漢的政治、經濟、軍事,都曾經被袁家控制過。
三,袁紹為何老是炫耀「四世三公」
幾代人都位居三公,那所擁有的能量是不可估量的。更何況在漢朝,選拔人才的方式還是察舉制。
察舉制的意思就是,由各地方的官員,或有名望的人來向朝廷推薦人才。當然了,有的人向朝廷推薦的是人才,但有的人推薦的,卻是自己的親朋好友。
必須承認,袁家這麼久的時間裡,肯定是向朝廷推薦了許多優秀人才,但也不能否認,袁家也肯定推薦了不少親朋好友,或者是跟自己有利益往來的人。當然了,不管這些人有沒有真才實學,但只要他們是袁家推薦的,那等他們當官發達後,自然會記得袁家的好,自然會想著如何報答袁家的知遇之恩。
也正是如此,一張屬於袁家龐大的關係網,便形成了。
四世三公,帶給袁紹的不僅僅是榮耀,還帶來了許多實實在在的好處。即便是十常侍和何進爭權的時候,袁家依舊可以把袁紹安排進禁軍,並擔任中郎將。
就比如在十八路諸侯討伐董卓,當時的袁紹不過就是渤海郡太守,地位就相當於現在的地級市市長。官職比他高的大有人在,就比如冀州牧韓馥,兗州刺史劉岱,而且這個劉岱,他還是漢室宗親。
但不好意思,到這個時候大家都知道漢朝快不行了,所以還是袁紹當盟主吧。
沒辦法,誰讓這十八路諸侯裡,有不少人都受過袁家的恩惠呢?
可以說,擁有四世三公的光環,的確是給袁紹帶來了許多便利,讓他在創業初期減少了許多麻煩。這也讓袁紹認為,既然可以憑關係,那為啥不好好利用四世三公這一名頭呢?
但他沒想到的是,四世三公早已是過去,如果他自身能力不夠,那最終也只能被宦官之後的曹操所打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