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馬超不死很感興趣的小夥伴們,三國網小編帶來詳細的內容供大家參考。
前言:
在蜀國「五虎上將」之中,馬超的經歷很是叫人惋惜。他的前半生,充滿了璀璨與風光。少年成名的馬超,在作戰中英勇無雙,時人稱其有「信、布之勇」。既然擁有韓信、英布這樣的本事,馬超自然不甘平庸。
渭南之戰中,儘管馬超最終敗給了曹操。但他的智勇雙全與過人膽略,依舊令後者發出了「馬兒不死,吾無葬地也」的高度評價。雖然馬超人品不咋地,但依舊能看出他在軍事上的天賦。
只可惜,馬超在投奔劉備後,便鮮少參與正面作戰。遭到排擠的馬超,在蜀地「常懷憂懼」,最終於47歲那年鬱鬱而終,叫人無比唏噓。
馬超的遭遇,令不少人對他惋惜,甚至有好事者提出這麼一個問題:倘若馬超依舊在世,那麼他會對諸葛亮北伐戰爭造成一些積極作用嗎?
在這裡,筆者先給出答案:馬超可以發揮出一些重要作用,但對於戰爭的走向與結局影響不大。
馬超雖強卻無法改變戰局
首先要討論的是,馬超能在北伐之戰中發揮出哪些作用?從當時局勢來看,馬超倘若能跟隨諸葛亮北伐,有兩個作用值得一提:
首先,馬超自身的作戰能力。眾所周知,諸葛亮北伐失敗的一個主要原因,便是缺少能堪當一面的大將。當時的蜀軍之中,有英勇善戰的魏延,可惜他偏向於進攻,與諸葛亮的謹慎作風不符;還有老持沉重的趙雲,但他的作用更多是用於守衛中軍。
所以說,當馬超加入北伐之戰中,諸葛亮在進攻這一方面上,會保持相對的主動性。話雖如此,馬超的個人能力並不足以解決蜀軍的劣勢。比如缺糧這個問題,便是馬超無法解決的。
事實上,在五次北伐之戰中,諸葛亮並非是沒有取勝過。作為主動的進攻方,諸葛亮也打了不少勝仗。不過很可惜,都是徒勞的。由於蜀軍缺少兵種、糧草以及軍隊總數上的劣勢,蜀國無法將這些勝績轉化為成果。
君不見,諸葛亮第一次北伐之戰,打了魏國一個措手不及。雖然如願取得了隴右地區的三個郡,但迫於形勢壓力,諸葛亮還是放棄了這些地盤,只是將人口遷移回了成都。
顯然,蜀國的北伐戰爭,多半是徒勞戰役。那麼問題來了,諸葛亮不會不知道這樣做,只會讓蜀國勞民傷財,那他為何還要一次次堅持北伐呢?
諸葛亮北伐的真實目的
別看在北伐戰爭中,魏國屢次處在下風,但這些敗仗打下來,對曹魏政權的總體實力而言,完全是不痛不癢的。其綜合國力或是人口基數,並沒有因為蜀國的連年征伐受到太大影響。
實際上,曹魏面對的敵人,不止蜀國一個,它還有東吳與北蠻這兩個對手。
正因如此,諸葛亮發動北伐,也沒打算能一下滅掉曹魏。至少從實力上看,蜀國此舉無疑是「蛇吞象」,算是異想天開。那麼此時的諸葛亮,到底在打什麼算盤呢?
很簡單,諸葛亮的主要目的之一,便是希望通過北伐,讓曹魏政權內部潛在的矛盾激化。因為曹操在位時,曾多次打壓士族。就當時的情況來看,北方士族的反抗與躁動,無疑是最嚴重的。
而諸葛亮此舉,便是給這些蠢蠢欲動的士族一個機會,希望他們能從內部開始亂起來。事實證明,曹魏內部的確出現了不小騷動。翻開《三國誌》與《資治通鑒》也能看出,曹氏與士族之間的摩擦,也越來越頻繁。
但諸葛亮沒想到的是,代表士族的司馬氏,最終憑借抗蜀戰役,一步步奪取了朝中的軍政大權,反倒是成了最後的贏家。
說到這,便不難回答文章開頭的這個問題。既然諸葛亮選擇的方式,並不主要是依賴於北伐之戰中的戰績。那麼馬超即便再英勇善戰,他也無法輻射到曹魏政權內部。
所以說,即便馬超參與到北伐之戰,他在戰場上能發揮出的作用,也不是很大。但這並不代表,馬超就像趙雲、魏延一樣。實際上,它還有一些特殊作用。比如,馬超對於隴右地區的影響力,便很符合諸葛亮的方略,這也是他第二個作用。
馬超對隴右地區的威信
從諸葛亮北伐的行軍圖不難看出,他的另一主要目的,便是奪取隴右地區。
一方面,隴右地區有人口、有良田、還有土地,這些潛在的資源,可以幫助蜀國實力再上一層樓;而另一方面,如果蜀國佔據隴右地區,那麼便能將此地與漢中地區連接,造成進可攻退可守的有利局面。如此一來,蜀國的生存能力還能再上一個台階。
諸葛亮第一次北伐,便是直奔隴右地區而去。為此,諸葛亮還策反了當地大族出身的姜維。所以諸葛亮選擇他做自己為繼位人的原因之一,便是看中了姜維在隴右地區的影響力。
巧合的是,馬超在隴右地區同樣很有影響力。可以這麼說,隴右一帶原本就是馬超的地盤。當年馬騰、韓遂並起於涼州之地時,馬超的活動範圍,便是在隴右地區,而且頗有威望,當地羌人還對他「視若神明」。
劉備建立之後,加封馬超為涼州牧、驃騎將軍,令其駐守西涼一帶。前面已經提到,馬超早年幹過一些「不仁不義」之舉,搞得劉備對他不放心。但迫於馬超的個人影響力,劉備也不好對他動手。
殺也殺不得,放又不能放。馭人手段高明的劉備自然便看中了馬超在隴右地區的威望,稱其「信著北土,威武並昭」,然後打發馬超去守禦蜀國的西大門,果然起到了不俗成效。由此可見,蜀國想要威懾或統治隴右一帶,馬超的作用的確頗為顯著。
基於這個結論,不難看出一點:倘若馬超不英年早逝,他對諸葛亮北伐的最大作用,便是協助蜀軍震懾、拿下並掌控隴右地區。這一點,是魏延、趙雲等人無法做到的。
參考文獻:《三國誌》、《資治通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