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在歷史上被稱為「梟雄」。這個「梟雄」的意思,首先是說明這是一個能臣,是一個能夠力挽狂瀾的人物。但又不是忠心耿耿的人物。不過,雖然說不是忠心耿耿的人物,可也不是大奸大惡的人物。曹操終其一生,都沒有廢掉漢獻帝劉協,自立為帝。但是他又把漢獻帝劉協的權力掏空,漢獻帝劉協只是他手中的一個傀儡,根本沒有發揮過什麼作用。同時,漢獻帝劉協還和曹操發生過兩次激烈的衝突,試圖利用後宮董貴人、伏皇后娘家勢力,殺掉曹操。儘管如此,曹操雖然殺掉董貴人和伏皇后,但並沒有為難漢獻帝劉協,還把自己的三個女兒嫁給漢獻帝劉協。
從這裡可以看出,按照忠奸二元對立的標準來定性曹操,顯然是不恰當的。
那麼,為什麼曹操要做一個「梟雄」,而不是做一個純粹的忠臣,或者是純粹的奸臣呢?這是曹操的性格使然呢,還是他有意為之呢?
我認為,曹操最終成為我們看到的那個樣子,既有他知識儲備、人生修為、性格氣質的原因,更多的還是他的一種政治考量。
我們這裡不談曹操的性格因素,我們專門來談談曹操的政治考量。
我認為,如果曹操不選擇做一個梟雄,而是選擇做一個忠臣,或者做一個奸臣,都無法取得他後來達到的那個成就。
先說說為什麼他選擇做一個忠臣,達不到後來他那樣的成就。
當時的漢朝朝廷,實際上已經完全崩潰了。經過桓靈二帝的胡鬧,後來又經過梁冀、何進、董卓這些奸臣的輪番操弄,整個朝廷已經完全沒有忠臣的立足之地。也就是說,如果你想在那樣的朝堂上守規矩,忠於皇帝,做一個盡職盡責的忠臣,可能你很快就被那些大奸臣大權臣給殺掉了。你都活不到第二集,這「電視劇」還怎麼往下演呢?
而且當時的皇帝還是小皇帝,完全沒有處理政務的能力。在這種情況下,必定要有一個大臣站出來處理。這個大臣在處理政務的時候,肯定不可能任何事情,都要向小皇帝匯報。匯報了也沒用,因為小皇帝不具備判斷能力。
同時,不但不會起作用,還會起反作用。本來是一件極好的事情,如果小皇帝突然說不行,那咋辦?還有一種情況,因為小皇帝其實是被太后,被宮女,被后妃,被宦官圍著的。他們肯定會為了個人的利益,個人的權力地位,要求小皇帝限制曹操。比如董貴人和伏皇后為什麼會攛掇漢獻帝劉協殺掉曹操?實際上就是一種權力鬥爭。後宮們需要更多的權力,外戚們需要更多的權力。但是,實際上他們並沒有多大的能力,如果他們獲得了權力,可能東漢末年,那種外戚干政、後宮干政,乃至於宦官干政這樣的局面,又會發生。
也就是說,假如曹操當一個忠臣,那麼,隨便他使多大的勁,都不能在朝廷中發揮重要的作用。
還有,如果曹操沒有權力慾望,他不建立自我中心。那麼,就不會形成一個強大的有內聚力的集團。這裡有個實際的例子。當年趙匡胤的手下,為什麼要擁戴趙匡胤發動「陳橋兵變」?當時他們說過一句話。他們說,皇帝太小,我們就算在前方建立了大功勞,皇帝也不知道我們是哪個。所以他們要擁戴趙匡胤,因為趙匡胤實實在在地領導著他們,他們建了功立了業,趙匡胤都看得見。
同樣的,如果曹操不做一個權臣,那麼大家肯定不會以曹操為中心。不以曹操為中心,必定就沒有中心。或者說他們以別的大臣為中心,而這個大臣像董卓一樣,還不如以曹操為中心呢。或者說建立了幾個中心,朝中這幾個中心互相傾軋,那麼,還怎麼集中力量打仗。那樣的話,可能很快就被袁紹、孫權、劉備這些諸侯給滅了。
所以,曹操肯定是不可能做忠臣的。
那麼,曹操又為什麼不做一個奸臣,或者乾脆奪了漢獻帝劉協的皇位呢?
實際上,做一個純粹的奸臣,或者試圖奪取漢獻帝劉協的皇位,結果是什麼,當時已經有實際的例子了。之前董卓就是一個純粹的奸臣,董卓毫不掩飾他想當皇帝的心思。但是最終的結果是,董卓被天下諸侯群起而攻之。朝廷中的大臣也群起而攻之,最終他被消滅。後來袁術也稱帝,可是他同樣立刻遭到了全天下的反抗,最終被消滅。
看到這種情況,曹操還會稱帝嗎?
所以,曹操最終選擇了做一個「不忠不奸」的梟雄。
(參考資料:《三國誌》《魏略》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