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漢後主劉禪真的是“扶不起來的阿斗”嗎?

站內查詢

請輸入關鍵詞:

三國趣話

蜀漢後主劉禪真的是“扶不起來的阿斗”嗎?

蜀漢後主劉禪其實是一個被嚴重誤解的人物。一句「此樂間,不思蜀」的自保之語,將他似乎忘卻國恥家仇、愚蠢無恥的形象定格千年,深深地印在後人的腦海中,永久難以磨滅,令每每讓讀到此段歷史的人切齒痛恨。杜甫曾在《登樓》一詩中,便發出如此感慨—「可憐後主還祠廟,日暮聊為梁甫吟」,對劉禪的行為大加撻伐。然而,史實上的蜀漢後主真的是如此齷齪不堪,真的是一個「扶不起來的阿斗」嗎?當我們撥開歷史的疑雲,除去遮蓋在真相上面的面紗,我們看到的卻是一個深諳韜晦之術、大智若愚的聰明人形象。

1.氣量宏大,天資聰明

   其實與其父劉備一樣,劉禪是一個大肚量且聰明的的人物。據《三國誌》記載,劉備在白帝城辭世之前,曾給時為太子的劉禪發了一道遺詔,其中提到:「射君到,說丞相歎卿智量,甚大增修,過於所望,審能如此,吾復何憂?勉之,勉之。」丞相即是指諸葛亮。諸葛亮如此誇讚劉禪,絕對不是出於阿諛奉承,而劉備對此評價表示贊同,也不是出於護短。畢竟,諸葛亮是一個非常謹慎的人,說話辦事極為嚴肅,而劉備亦是一個實事求是、明鑒人物的人。

不僅如此,諸葛亮還在《與杜微書》中評價劉禪說:「朝廷年方十八,天資仁敏,愛德下士。」對一個年輕人如此的不吝溢美之辭,可見我們的主人公不僅絕非晉惠帝一流的蠢人,而且明明白白的就是一個氣量宏大、天資聰明的人物。

以對魏延、楊儀事件的處理為例,魏延燒絕棧道阻止楊儀等返回成都,並意欲佔據漢中作亂,同時卻在奏章中誣陷楊儀造反。劉禪聽完魏延表奏,馬上提出疑問,說:「魏延乃勇將,足可拒楊儀等眾,何故燒絕棧道?」等魏延兵敗被殺後,劉禪也沒有對魏延一概否定,而是降旨曰:「既已名正其罪,仍念前功,賜棺槨葬之。」兼聽則明、賞罰得當,完全一個聰明帝王的表現!所以,當南朝著名史學家裴松之在為後主做評論時,便說「後主之賢,於是乎不可及」,現在看來,絕非是謬讚之辭。

2.自知者明,能屈能伸

劉禪其實是一個深諳為政之道的君主,懂得如何把控政局、鞏固權力。老爹劉備死後,其時局勢對年輕的後主很是不利。外有兩大敵手曹魏和孫吳的虎視眈眈,內部則因西人(益州系)與東人(荊州系)的明爭暗鬥而政局動盪,加上戰爭的失利(夷陵之戰),劉氏政權陷入疲敝、困頓之中,迫切需要強有力人物來撐場,而這一切絕非一個20歲不到的年輕人所能辦到的。於是,劉禪明智的選擇了信用諸葛亮,選擇了無為而治。於是乎,後主一個抉擇,不僅成就了一代賢相的政治神話,而且也直接穩固了風雨飄搖的劉氏政權。當然,劉禪為這種局面所付出的的代價便是對強勢諸葛亮的無條件容忍,以及庸碌之主的名聲。

    然而,劉禪畢竟是明智的,與其父劉備一樣,是一個有自知之明的人,懂得在無法改變局面的情況下選擇忍讓,以時間換空間。以北伐問題為例,劉禪對此問題有一個非常清醒的認識,明白國小好戰所帶來的必將是毀滅。所以,當諸葛亮急於北伐的時候,他並不支持,然而當諸葛亮一意孤行時,劉禪還是明智的選擇了妥協,全力支持北伐事業。然而,當諸葛亮死後,劉禪馬上停止了空耗國力、勞民傷財的大規模北伐運動。雖然之後的蔣琬、姜維主持過一系列的北伐運動,但其性質早已變為小規模的騷擾,跟諸葛亮時期的大規模北伐不可同日而語。

不僅如此,在諸葛亮死後,為了防止權臣專制局面的重演,後主果斷地採取分權制衡的方法,將統治大權攬於己手。先是廢除丞相一職,然後任命蔣琬為大司馬,費禕為尚書令、大將軍,分掌軍事、政務,且職責交叉、相互牽制。蔣琬死後,後主更是自攝國事、獨裁朝政,徹底解決了蜀漢政權成立後多年的「政歸私門」的局面。

順帶提一下諸葛亮身後的遭遇。其實諸葛亮死後所受到的待遇並不十分優厚,如此偉大、重要的人物不能在成都建廟祭祀,甚至連民間私祭都屬於違法。時隔多年,在民眾的苦苦要求之下,後主才極不情願地允許在偏遠且位於戰場前線的定軍山為諸葛亮建廟,允許民眾在此祭祀。身前風光無限,顧後境遇坎坷,令人噓唏,亦可一窺後主對諸葛亮複雜的心結。

從對北伐的態度、權利的回收及對諸葛亮身後的料理來看,可以看出,劉禪不僅有自知之明,而且深諳以時間換空間的為政之道,能屈能伸,而且還懂得「君子報仇,十年不晚」的道理,確實厲害。

3.中庸之主,以人為本

後主於公元223年登基,至公元263年舉國降魏,坐了長達41年的皇帝。在41年漫長的執政過程中,蜀漢政權之所以歷經一系列的風波、動盪依然能基本保持政局穩定,除了諸葛亮、蔣琬、費禕等人的辛苦維持外,與後主的明智的作為有很大關係。他愛惜民力,不輕易發動戰爭,維持國內政局的穩定,保障了生產的持續和發展;他重視維護與孫吳的盟約關係,聯手牽制曹魏軍事行動,鞏固了三足鼎立的局面;他重視調和民族關係,籠絡南中地區的少數民族,穩固了後方的穩定;他沒有殘忍暴虐的習性,對臣下禮敬有加,知人善用,政局穩固。從這一切來看,後主絕非昏暴之主,真是似乎還是一代良主。

然而,蜀漢終究還是亡了,為什麼?其實很簡單:國小民微、強敵虎視、內鬥不息(因劉氏政權是外來政權,一直得不到益州士人的衷心支持,與荊州系的鬥爭持續到蜀漢的滅亡)。這樣一種局面注定了在曹魏政權不發生重大動盪、分裂的情況下,它的滅亡只是一個時間問題。更何況,劉禪充其量只是一個良主,一個中庸之主,更像是一個「染於蒼則蒼、染於黃則黃」的君主。他的使命便是維持,盡量延長國運,盡量讓亡國的時間來的晚一些….

亡國的悲劇注定是要發生的。然而,當鄧艾的大軍抵近成都,蜀漢政權面臨或戰或降的抉擇時,後主放棄了有可能帶來民眾大規模傷亡的無謂抵抗,放棄了殘喘數日的南中之行,也放棄了二度受辱的向孫吳逃亡之路(降吳為一辱,吳亡後歸被為二辱),明智的選擇了不戰而降,用一種和平的方式,交出了政權,挽救了民眾的生命。每每讀書至此,都為後主的明智抉擇感到欣慰,我看到的是一個有所擔當、愛惜民命的形象….

   相似的一幕在55年前出現,彼時的劉皇叔正帶著千萬跟隨他流亡的荊州百姓,躲避曹兵的追趕,「比到當陽,眾十餘萬人,輜重數千兩,日行十餘里,別遣關羽乘船數百艘,使會江陵。或謂備曰:『宜速行保江陵,今雖擁大眾,被甲者少,若曹公兵至,何以拒之!』備曰:『夫濟大事必以人為本,今人歸吾,吾何忍棄去!』」。劉備因以人為本,所以能在強敵環伺的局勢下,佔據四川;後主則因為以人為本,所以才舉國降魏,保全一方民眾的生命。劉氏父子所為,可以無愧於「仁慈之主」的稱呼了。

4.亂世用詐,明哲保身

最後,劉禪其實是一個深諳厚黑學之道的聰明人,懂得明哲保身。我們知道,三國是一個亂世,生存的哲學是厚黑學,說得直白一點就是作秀、裝傻,這也是形形色色的人物藉以生存的不二法典。劉禪也是一樣。作為三國時期唯一被奸雄曹操視為同儕之人劉備的兒子,劉禪在作秀賣癡方面的功夫絕對不亞於其父。

為了在亡國後不至於再面臨亡族滅種的危險,需要劉禪做得是極度的低調,低調到甚至不惜自貶形象,忘掉國恥家仇,忘掉曾經的種種輝煌和尊貴,寧願背負愚蠢、無恥的惡名,也要以癡人、蠢人的面目示人,以此來麻痺敵人,在這殘酷、冷漠的亂世,在這殺機重重的社會,延續自己和家族的生命。

還是回到那段經典的史實:晉王與禪宴,為之作故蜀伎,旁人皆為之感愴,而禪喜笑自若。王謂賈充曰:「人之無情,乃至於是!雖使諸葛亮在,不能輔之久全,況姜維邪!」他日,王問禪曰:「頗思蜀否?」禪曰:「此間樂,不思蜀也。」郤正聞之,謂禪曰:「若王后問,宜泣而答:『先人墳墓,遠在岷、蜀,乃心西悲,無日不思。」因閉其目。」會王復問,禪對如前,王曰:「何乃似郤正語邪!」禪驚視曰:「誠如尊命。」左右皆笑。

   一位亡國之君,面對一位奸詐凶殘的當權者,在一道隱藏殺機的問題(王問禪曰:「頗思蜀否?」)面前,選擇的回答既不是搖尾乞憐,也不是裝腔耍橫,而是一種自貶形象的耍詐賣癡。於是,在一片笑聲中,司馬昭虛榮心滿足了,再也提不起對一個傻子,或者一個他認為這個時刻對方應該當傻子的人的殺心;同樣,在一片笑聲中,劉禪計謀得逞了,雖然損貶了自己的形象,但卻保存了生家性命,值了。這真是一場厚黑高手的巔峰對決,兩位詐力相當的人物,在一場高質量的對決中,摸清了對方的底牌,熟悉了對方的功力,在一場看似遺憾的平局中,互相釋然了….

千百年後,每每讀到這段史實,總能感覺到背後陣陣的涼意,似乎看到兩位絕頂高手各自滿足後冷冷的陰笑….

劉禪其實是一個厲害的人物,他度量宏大、天資聰明,他自知者明、能屈能伸,他中庸之才、愛惜民命,他亂世用詐、明哲保身,在三國這個亂世上演了一出出精彩的厚黑戲。所以,千百年來,民間一直流傳的劉禪是「扶不起來的阿斗」的傳說終究只是一個荒誕的傳說…

共2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三國趣話
三國蜀漢
三國曹魏
三國東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