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司馬昭兄弟很感興趣的小夥伴們,三國網小編帶來詳細的內容供大家參考。
在我國兩千多年的封建歷史中,因為權力而陷入爭鬥的父子兄弟和親朋好友,那是數不勝數,優秀如唐太宗與漢武帝也難逃此例。
但翻開史料,在歷史的長河中,還真的有這麼一對親兄弟無視權力的腐蝕,並自願犧牲自己來成全他人。那這對兄弟是誰呢?沒錯,就是我們今天的主角兒,三國末期的司馬師與司馬昭兄弟。
司馬師與司馬昭,都是晉宣帝司馬懿與宣穆皇后張春華(二人都是死後追封)的嫡子,所以二人也是同父同母的親兄弟。
高平陵之變後,司馬家族掌控曹魏大權,司馬師因為是家族長子所以成為司馬懿以下第一人。嘉平三年(公元251年)9月17日,司馬懿病逝,而司馬師則在當天就被擁立為曹魏撫軍大將軍,並於次年升任大將軍。作為司馬師的親弟弟,司馬昭則被曹魏加封為大都督。
介紹完這兄弟二人,我們就來一起看看,在至高無上的權力面前,司馬師與司馬昭兩兄弟,為何沒有反目成仇呢?
其一,內敵環繞
高平陵之變後,司馬家看似掌握了曹魏大權,但事實上還是有很多豪強貴族不肯屈服於司馬家的統治,就比如王陵,毌(guan)丘儉,文欽,諸葛誕等。因為這些人都是曹魏當中的實權派,所以在司馬家沒有將他們徹底斬盡殺絕之前,誰也不敢率先發起內鬥,不然隨時都有可能身死族滅。
而且最重要的一點,高平陵之變時,之所以有那麼多的豪強大族支持司馬家,是因為他們認為之前的權臣曹爽確實太過分,因而都希望司馬家能匡扶曹魏。而這點司馬家也非常清楚,即大臣們支持自己並不是想要改朝換代,而只是單純的不喜歡曹爽。所以他們要想佔據皇位,還需要相當長的一段時間來分化朝中實力。
其二,外敵入侵
如果說司馬家勉強能掌控內部的敵人,並確保他們的叛亂在一個穩定的範圍內。那麼,司馬家則必定無法掌控外部的敵人,並確保他們的入侵也能在一個穩定的範圍內。
司馬家篡權奪位的時候,東吳與蜀漢依然存在,而且當時東吳朝政被以諸葛恪為首的激進派掌握,蜀漢朝政則被以姜維為首的北伐派掣肘。所以,如果當時司馬家敢有任何因為權力而發生的內鬥,那麼不僅會面臨內部的群起而攻之,還會面臨外部的強大壓力。僅是以司馬家真正所能掌控的實力來說,那覆亡也不過是轉瞬間的事情。
這裡還需要提到的一點是,在司馬師活著的時候,司馬家對朝政的掌控也並沒有達到隨心所欲的地步。比如嘉平四年(公元252年),司馬師下令攻打東吳,並以司馬昭為最高指揮官。但經過一場大戰後,司馬昭兵敗。按理說作為當朝權臣的嫡親弟弟,司馬昭就算失敗了,也沒人敢把他怎麼樣。但事實卻出乎大家的意料,因為司馬昭返回洛陽後,不但被廢除爵位,還被禁足家中,不能參與朝政。
其三,司馬師遠勝司馬昭
早在司馬懿還活著的時候,司馬師就是家族中的第二人,而且其地位還穩固異常。但這並不只是因為司馬師是長子,更多的是因為,在司馬懿看來,司馬師確實要比其他人都強,起碼是比司馬昭要強(司馬懿其他兒子根本不能與這二人相比)。
舉個例子,根據史料《晉書》記載:
「宣帝之將誅曹爽,深謀秘策,獨與帝潛畫,文帝弗之知也。將發夕乃告之,既而使人覘(chān)之,帝寢如常,而文帝不能安席。」
這是什麼意思呢?翻譯過來就是,司馬懿準備誅滅曹爽,因而在晚上與司馬師商議,但卻並沒有告訴司馬昭。此事一直等到事情要進行的前一天,司馬昭才真正知道。那時候司馬師依然表現得非常淡定,而司馬昭卻緊張得夜不能寐。雖然這只是一件小事,但也能反映出來,別的不敢確定,起碼在膽量和心理素質這一塊,司馬師要比司馬昭強得多。
其四,司馬師早逝無後
說了這麼多,總算是到了關鍵的節點。現在我們雖然發現這司馬昭與司馬師是歷史上罕見的,沒有因為權力而起衝突的兄弟。但除卻這個事實之外,我們還要明白兩件事,那就是起衝突的根本核心,即子嗣與年齡。
司馬師是在征討叛亂的時候病逝的,而病逝的時候年僅48歲。雖然說這個年齡在當時也算是高齡了,但與司馬懿72歲才去世相比,倒也不是很高的高齡。
此外,司馬師最為可惜的是無後,雖然說當時司馬昭曾過繼了一個兒子給司馬師,但歸根結底,也不是司馬師親生的,所以即使他將自己的位置傳給了這個過繼的兒子司馬攸,百年之後大權也難保不被司馬昭拿去,畢竟他才是司馬攸的親生父親。
最後,三國時期的司馬昭與司馬師兩兄弟,之所以沒有在權力面前反目成仇,歸根結底,還是因為他們當時面臨著來自內部與外部的雙重壓力,如果誰敢有任何內鬥的舉動,都會讓家族陷入萬劫不復之地。同時,司馬師雖然掌握大權,但卻沒有子嗣可以繼承,所以讓位給弟弟司馬昭也是必定的,畢竟在當時來說,司馬昭才是他最親近的人。
參考資料:《三國誌》《後漢書》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