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歷史記載,東漢末年三國爭霸初期,各國混戰使得軍隊難以修養整治,戰爭也使得各國城池常常被洗劫一空.。於是「軍餉」便成為了諸侯出征殺伐的先決條件。而曹操當時軍資裝備不足,勢力範圍狹小,有時候,剛攻打下來的城池就被易主。為了解決自己的糧響問題,曹操就把目光鎖定在了盜墓這個不光彩的行當上,「摸金校尉」和「發丘中郎將」也就應運而生了。
在為袁紹攻打曹操前發佈檄文,檄文中說「特置發丘中郎將、摸金校尉,所過隳突,無骸不露」。而根據這篇檄文,曹操盜的應該是位於永城芒碭山的漢梁孝王墓群。陳琳在檄文中曾具體描繪了曹操親自指揮將士盜掘梁孝王陵墓的情景。文中說到:"(曹)操帥將吏士,親臨發掘,破棺裸屍,掠取金寶。至令聖朝流涕,士民傷懷。"《水經註疏》中說:"操引兵入碭,發梁孝王塚,破棺,收金寶數萬斤。"曹操曾經對陳琳在此文中揭露他祖上的行為表示不滿,但對盜掘陵墓的批評卻似乎持默認態度。看來"發丘中郎將"和"摸金校尉"的對軍餉的貢獻是個不爭的事實。
到兩宋時期,大齊傀儡皇帝劉豫,每年必須向扶持他的金國繳納「歲貢」,並且數量極大。傳聞在大齊立國之初,每年要向金國上繳的歲貢僅黃金便需一萬五千斤,白銀五萬斤,另外還有數以十萬計的布匹、糧食、牲畜等其他東西,而當時天災人禍,百姓民不聊生,所以劉豫便學著董卓、曹操、溫韜等前輩的樣子,把手伸向了死人。設置了「淘沙官」,是史上第一個,也是唯一一個有明確文字記載的「官方盜墓機構」(曹操設的「摸金校尉」屬於軍方機構)。《大金國志》曾這樣記載的「西京士兵賣玉注碗與三路都統,(劉)豫疑非民間物,勘鞠之,知得於山陵中」,於是任命劉從善為「河南淘沙官」,谷俊為「汴京淘沙官」,前者負責「發山陵及金人發不盡棺中水銀等物」。後者「發民間埋窖及無主墳墓中物」。
摸金校尉要擅長尋找墓穴,在打開棺槨的時候,在墓室內要在東南角方位點上蠟燭。如果公雞啼叫蠟燭熄滅了,所有墓裡的東西都要放回原位,再恭恭敬敬磕三個響頭,空手而歸。當然這是某小說所的描述,但實際上,小說的作者曾經澄清過,雞鳴燈滅不摸金這規矩,是他自己編的,歷史並無這種規矩。但根據《清稗類鈔》記載:清末廣州軍人焦四和他的幾十個盜墓追隨者,可以根據古墓的封土、墓坑回填土的成色、夯層、含水濕度來判斷其位置和年代。此外還有聽雨、聽風、聽雷的技能,甚至能通過打雷時的回音來斷定墓地的位置。
後來到了明代,盜墓者就開始使用一種工具,也就是俗稱的「洛陽鏟」,把它鏟入土中,通過分辨傳來的味道就能判斷下面是否有金器、銀器等隨葬物。這當盜墓者挖開墓穴後,也沒有小說電影中那麼奇幻,其手段也是無所不用其極。有學者曾說過「為了把死者嘴裡所含寶珠取出來,有人用金屬的錘把屍體骨頭擊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