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世事紛紜複雜,對於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有各種各樣的分析和見解。三國之所以鼎立七十餘年,沒有像秦和漢那樣很快實現國家統一,原因有天時,有地利,也有人謀。在軍事方面,三國的創立者曹操、孫權和劉備各有所長也各有所短,所以發展成了「多極世界」,而沒有出現「超級大國」。
三國處在冷兵器時代,戰爭的原始性和偶然性很強,戰術手段比較簡單,客觀條件對戰爭勝負更具有主導性,人的主觀能動性主要反映在謀略和特殊情況下軍人的毅志力等有限方面。
如果分析一下魏蜀吳在軍事戰術上的優勢和劣勢,可以看出來,曹魏長於平原運動戰,蜀漢長於山地作戰,吳國長於水戰。
曹操以騎兵起家,他擔任的第一個軍職是東漢朝廷的騎兵師師長(騎都尉),他率領的騎兵部隊參加了皇甫嵩元帥指揮的長社戰役,一舉殲滅了黃巾軍主力,徹底扭轉了當時的政局,黃巾軍逐漸淡出政治舞台。
後來,曹操乙吾起兵,其作戰區域在蘇豫晥冀一帶,地形以平原為主,曹操重點發展的是騎兵,當時馬蹬剛剛配備騎兵,使騎兵代替裝甲兵(戰車)成為戰場上新的「殺手鑭」。經過曹操的刻意培養,曹軍有了一支所向無敵的、以騎兵為主的快速縱隊,這支部隊不僅僅是虎豹騎,虎豹騎是由曹氏第二代精英統率的曹操的近衛部隊,人數不會過多。曹軍的快速縱隊比虎豹騎人數多得多,其指揮官是曹氏第一代精英中被曹操稱為「福將」的曹仁。
這支部隊在與呂布、陶謙、劉備、張繡的征戰中立下戰功,而在官渡之戰中,更是功勳卓著。袁曹官渡對峙局面形成後,曹操遇到了一個難題,袁紹為破壞曹操的大後方,不僅向劉表和孫策做工作,要求其從南面出兵進攻曹軍,而且成功地策反了曹軍中的一支非嫡系部隊,這支部隊出身於黃巾軍,指揮官是劉辟。由於沒有把握完全控制這支部隊,曹操沒敢派他們到官渡前線,而是放在襄陽至南陽一線的與劉表對峙的地帶。
劉辟被策反成功,從南面進攻曹操的大本營許都,為了增加成功的幾率,袁紹還派了劉備前去增援。曹軍立刻就面臨了前後被夾擊的險境。對於曹軍來說,分重兵於南線意味著主陣地力量的削弱,對於以少打多的曹軍而言等於自殺。
但坐視南面的劉備和劉辟不管,則大本營會丟失,曹操官兵家屬、產業都在那裡,後防線失守,接下來也是全面崩潰的結果,關羽後來走麥城就是典型的證明。曹軍後方留守人員中很多人看到了這個危局,認為曹操此戰必敗無疑,所以有很多人暗地裡開始跟袁軍聯絡,給自己留一條後路。
然而,為曹操化解這一危局的正是曹軍的王牌之師、主力中的主力,也就是由曹仁率領的以騎兵為主的快速縱隊,曹仁當時是主動請纓,他的戰鬥計劃是快速機動到南線,在盡短時間裡解決劉備與劉辟,然後快速回防。
這個戰鬥計劃的要點是時間,如果南線失利,或者雖然沒有失利卻被拖住,那後果不堪設想。曹操批准了曹仁的作戰計劃,因為除此之外他也沒有其它辦法可想。一切寄希望於這支所向無敵的部隊再創奇跡。
結果曹仁率領快速縱隊迅速插到南陽一帶,劉備本來就不是袁紹的人,而劉辟形同土匪,此二人並沒有替袁紹拖住曹軍而犧牲掉自己的打算,面對久富盛名的曹魏鐵軍,在明知戰之必敗的情況下,雙方一接觸,二人便選擇了各奔東西,劉辟率部流竄,劉備跑到荊州投劉表去了。
南線得以穩固後,曹仁迅速回師官渡,路上碰著袁紹派出來破壞曹軍後防補給線的部隊,結果也給收拾了。袁紹手下的參謀人員擬定的作戰計劃中有一項是派偏師襲擾曹軍補給線,這無疑是正確的,也是很厲害的一招,但剛一出手,就被南線回師的曹仁部隊歪打正著,結果損失慘重。
在戰場上,這屬於偶爾事件,袁紹應該繼續堅持這一作戰方針,但袁紹見計謀不成白白損失,十分奧惱,認為這個主意沒有出好,結果手下參謀再不敢提分兵出擊的事了。
曹仁的這次「閃電行動」顯然被史書忽略了,有記載卻很簡單,只是一兩句話。但如果從這行動對官渡之戰產生的重大影響,以及這次軍事行動本身的難度看,這次行動顯然應該大書特書,就當時作戰水平來看,長途奔襲、迅速達到作戰目標、迅速回防,應該屬於那個時代的「高科技條件下的局部戰爭」。
官渡之戰的決勝之處,恰恰是分兵出擊、襲擾敵之後防補給線,但這次進攻方是曹軍。當年的好友許攸在袁紹手下遇到了麻煩,臨陣投降曹操,告訴了曹操袁軍軍需倉庫所在及佈防情況,曹操大喜過望,決心抓住這一稍縱即逝的戰機徹底扭轉戰局,於是他親自率軍向敵後穿插,襲擊袁軍的補給線。
曹操帶領的,還是這支剛剛在南線執行完任務的快速部隊,對參於這次軍事行動的人數,史書有確切記載,說是五千人,應該都是騎兵,那麼曹仁指揮的這支快速部隊總人數肯定在五千人之上,如果能達到一萬騎,那將是任何割據勢力都會聞之膽寒的軍隊。
曹操偷襲得手,官渡之戰很快結束。通過這一仗,曹操對這支部隊在戰場上的特殊作用更加重視。北征烏桓,曹操又是親率這支部隊,越盧龍山,快速直插敵後,像天兵一樣出現在烏桓人面前,以五千對十數萬,一舉斬敵首。在南征荊州的時候,曹軍壓境,劉表憂慮而死,劉琮投降,劉備向江陵逃跑,江陵是劉表經營多年的後勤基地,軍需物資充足,如果落入劉備手裡,將使劉備如虎添翼。
曹操於是決定再次率領這支鐵軍與劉備賽跑,曹軍繞過已投降的襄陽城不進,一路追下去,史書上記載了這次行軍的速度,說是日行三百里,當時一般的行軍速度約是三十里,五十里就算很快了,因為不僅要走路,裝備、糧草要跟著一塊走,安營、做飯很費時,道路又很差,所以速度快不了。劉備如果一天走五十里(其實達不到,因為有十多萬老百姓和政府文職人員跟他一塊走),曹操一天要走他一個星期的路,於是在當陽被追上,當陽之戰曹操是全勝,俘虜甚多。
突襲烏巢、白狼山之戰、當陽追擊戰,三次運用的都是快速穿插,三次都由曹操本人親自率領,依靠急行軍,給對手以措手不及,以至於烏桓首領蹋頓聽說曹軍主力已接近柳城,說什麼都不相信,認為除非那是天兵,劉備還在放心地由襄陽往江陵跑,以為曹軍說什麼都不會追得上,結果曹軍突然,劉備一臉措愕。這史所明載的三次漂亮的突擊戰,人數都是五千,這並不是巧合,說明用以擔當此類重任的是一個完整的作戰單位,而不是臨時組建的,這個完整的作戰單位是曹軍的主力之師、王牌之師,是三國時期最有戰鬥力的鐵軍,它的指揮官長期以來由曹仁擔任。
如果荊州也像華北平原那樣是一馬平川,那麼可以肯定地說,劉表、劉備包括孫權都會被曹操一一消滅,但荊州和江東不是華北平原,這裡河網密佈,山巒起伏,長江構成了天塹,不熟悉水戰的曹軍,在赤壁受到重創,不得不回師北方。東吳軍隊長期在江南作戰,經過多年經營,水軍實力雄厚,不是曹軍短時期內能趕得上的。
所以,儘管曹魏總體國力遠遠高於孫吳,但具體到攻防上,一經在長江沿線展開,曹軍便很難佔絕對上風。但孫吳軍隊在平原野戰方面也不是曹軍的對手,所以他們從不主動向縱深攻擊,保持隔江而治。曹操親自率領大軍來到長江邊,目睹孫吳各式戰艦,不禁望江興歎:「生子當如孫仲謀。」在曹操眼裡,他的兒子們儘管不乏出類拔萃的人物,但與孫權相比差得很遠。既然善於識人的曹操已經下了這樣的結論,所以,若干年之後,同樣率領大軍浩浩蕩蕩殺到廣陵江邊的曹丕,也只是看了看浩淼無垠的長江一眼,歎了口氣,就回師了。
赤壁之戰後,曹操也有很多軍事行動,其中不乏相當精彩、可以寫入戰史的,比如與馬超、韓遂的渭南之戰,但總體而言,軍事生涯逐漸暗淡,除了因為西線、南線不習水戰沒有大的進展外,在東線,因為不習山地戰,還屢屢敗於劉備、諸葛亮之手。
關中是平原,關中以南是秦嶺,越過秦嶺才能到達成都平原,魏吳之戰的焦點是合肥、濡須,魏蜀之戰的焦點在漢中。
在崇山峻嶺間作戰,曹軍也不是沒有勝績,但很不拿手,他們的快速縱隊一到山裡還不如步兵好使,以已之短打人之長,所以曹軍又遇到了麻煩。蜀漢部隊佔據守勢,巧妙利用地勢,彌補總體實力的不足,反而頻頻得手,經過多年拉距戰後,曹魏最終失去了漢中,也失去了夏侯淵、張郃等一代著名將領。
在豫晥蘇平原上,劉備不是曹操的對手,在荊州也跑不過曹軍的鐵騎。但在秦嶺山裡,劉備找回了勝利的感覺。三國局面最終形成,並穩固數十年不變,原因在於方方面面,從軍事戰術上分析,也可以得出很多啟示。軍事戰術又對其它方面進行影響,互相交織,使三國鼎立成為中國歷史上最別看生面的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