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定“淮南三叛”的著名將領王昶,為何不受曹操重視?

站內查詢

請輸入關鍵詞:

三國趣話

平定“淮南三叛”的著名將領王昶,為何不受曹操重視?

三國網小編今天要說的王昶,就是比較典型的例子。王昶(2世紀-259年),字文舒,太原郡晉陽縣(今山西太原)人。三國時期曹魏將領,東漢代郡太守王澤之子。對於文武雙全的王昶來說,深得司馬懿等人的器重,奏請伐吳,在江陵取得重大勝利,升任征南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晉爵京陵侯。正元年間(255年),參與平定「淮南三亂」有功,遷驃騎大將軍,司空,成為曹魏後期的著名將領和重臣。

王昶是太原郡晉陽縣人。他少年時,與同郡的王凌在當地很有名氣。王凌是東漢司徒王允的侄子,後來成為曹魏太尉。魏文帝曹丕即位之前,王昶為太子文學,遷中庶子。曹丕即位以後,王昶升任散騎侍郎,為洛陽典農。後任兗州刺史。魏明帝曹叡即位,加封揚烈將軍,賜關內侯爵。對於王昶來說,不僅具有指揮兵馬的才能,也在治國上頗有見地。

魏明帝曹叡這位皇帝在位時,王昶撰著《治論》,依照古代制度,取其可供借鑒的有關條項,寫了二十多篇。又著《兵書》十幾篇,探討奇正交用的戰術,青龍年間上奏朝廷。青龍四年(236年),魏明帝下詔求賢,卿校以上,各舉一人。太尉司馬懿舉王昶應選。對於司馬懿來說,比較賞識王昶的才能,所以將其推薦給了朝廷。正是因為司馬懿的器重,王昶得以成為曹魏後期的重臣。正始(240年—249年)年中,王昶在徐州任職,被朝廷封為武觀亭侯,遷升征南將軍、持節,都督荊州、豫州諸兵馬。

由此,對於都督荊州、豫州諸兵馬的王昶,可以說是曹魏手握重兵的大將了。在三國鼎立的格局形成後,曹魏的兵馬,主要分佈幾個都督手中,比如雍涼都督、揚州都督、河北都督等。其中,就都督荊州、豫州諸兵馬的王昶,執掌了這兩個州的兵馬,需要應對曹魏和東吳之間的戰事。正始十年(249年),太傅司馬懿發動高平陵之變,誅殺曹爽及其黨羽,從而掌握了曹魏大權。眾所周知,高平陵之變對於曹魏的歷史走向,形成了重要的影響。

在高平陵之變後,曹爽以及曹魏宗室勢力,自然遭到了重創。而就王昶來說,因為深受司馬懿器重和提攜,所以可以歸為司馬氏的陣營中。基於此,在高平陵之變後,王昶更加受到司馬懿的重用。比如王昶就向朝廷陳述了治國方略,王昶認為,唐堯、虞舜時代雖然有升、降官吏的公文,但是如何考核官吏的方法未流傳下來。因此,君主實應明白如何任用賢人,略舉任賢黜劣的辦法。任用某人,是否賢能,可以知其大概。換而言之,作為鎮守地方的大將,王昶並沒有忽略對朝廷事務的思考。

嘉平二年(250年),王昶上奏朝廷,認為「孫權放逐賢良大臣,內部紛爭,可以乘機制服吳、蜀。」因為當時曹魏的大權,已經被司馬懿掌握了。所以,司馬懿就派新城太守州泰襲取巫州、秭歸、房陵,荊州刺史王基逼向夷陵,王昶逼向江陵。在這場征討東吳的戰役中,王昶讓弓箭同時發射,東吳大將施績在夜裡逃進江陵城。對此,王昶先是故意激怒東吳士兵,然後埋設伏兵,等待襲擊吳軍。

東吳將領施績果然派兵追殺大軍,王昶出兵與之決戰,結果大獲全勝。施績逃跑,他手下大將鍾離茂、許旻被殺。在此基礎上,王昶在這場戰役繳獲敵人的鎧甲、旗、鼓、珍寶、武器無數,班師而還。於是,王昶曹魏被任命為征南大將軍、儀同三司,晉封京陵侯。儀同三司,官名。始於東漢。本意指非三公(太尉、司徒、司空)而給予與三公同等的待遇。

最後,除了征討東吳之外,王昶還在平定淮南三叛的過程中立下戰功。在高平陵之變後,雖然司馬懿控制了曹魏朝廷,但是,在各地的武將中,依然有忠於曹魏的力量。正元二年(255年),毌丘儉、文欽起兵,王昶率兵抵抗有功,賜封他的兩個兒子為亭侯和關內侯。他被晉陞為驃騎將軍。在漢末三國時期,驃騎將軍在武將中僅次於大司馬、大將軍,也即是地位非常高的武將官職了。甘露元年(256年),諸葛亮的族弟諸葛誕舉兵。彼時,司馬懿、司馬師已經去世,王昶跟隨司馬昭征討諸葛誕。在這場戰役中,王昶佔據夾石,逼近江陵,牽制著東吳將領施績、全熙等,使他們不敢輕舉妄動。

諸葛誕被殺後,司馬昭上表朝廷,為王昶增邑千戶,加上以前所封,共四千七百戶,又升至司空,仍持符節,都督諸軍。在東漢和三國時期,司空和太尉、司徒並稱為三公,成為最顯赫的三個官職,比如曹操迎奉漢獻帝后,就曾被封為司空。甘露四年(259年),王昶去世,謚號穆侯。由其子王渾繼承爵位。對於王昶的兒子王渾,參加了公元280年的晉滅吳之戰。對於王昶的後人來說,繼續在西晉和東晉擔任重要官職,當然,這些人的成就,還是比不上王昶,所以唐朝宰相房玄齡曾評價道:自昶至承世有高名,論者以為祖不及孫,孫不及父。請選中你要保存的內容,粘貼到此文本框

共2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三國趣話
三國蜀漢
三國曹魏
三國東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