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備的親兒那扶不起的阿斗——劉禪,葬送了父親一手打造的蜀漢江山,「樂不思蜀」地甘做囚徒。曹操的兒子,光大了老子的事業,武能治國,文能傳世。
首先恐怕還是基因的關係。後世公認,曹操是亂世之奸雄、治世之能臣,正面說,叫機智、果敢、有雄才大略,反面說,是狡黠、凶狠、懷狼子野心。而劉皇叔呢,仁厚、寬愛。
其次關乎生長環境。曹丕早早地就參與到權力的運作之中,親歷了宮斗的慘烈,對皇權政治的認識極為深刻到位;阿斗幼年倒是隨父南征北戰,但他經歷的似乎只有被人護持逃亡,入蜀後,又冰火兩重天,安逸得只知鬥雞走馬。
三是政治經驗差異。曹丕生長在兄弟爭寵的環境下,機變權謀這些政治手段,在他與同胞相互內鬥的過程中,即已見識、練就和熟悉了,且組建了自己的智囊和執政團隊。而劉禪,蜀漢確立的唯一皇儲,一直又被先主劉備溺愛,養尊處優,靜待接班,是鐵板釘釘的事,是故缺乏複雜權力爭鬥的歷練,內心尚天真而質樸。
四是年齡成熟度的問題。曹丕就位時三十四歲,劉禪接班年僅十七。曹操死時,權力放心移交兒子,而劉備臨終前,是「托孤於丞相亮」,性質完全兩樣。曹丕上來即獨當一面,劉禪就位,連父皇治喪期間的細節,都得諸葛一字一句交代。
五是事業心的強弱之分。曹操的兒子大多自小即懷揚名立功的理想,以曹丕為例,政治上的地位未確立前,他和弟弟曹植首先學著父親,在文學領域勤奮耕耘,展示出非凡的才華。三曹的文章詞賦,至今傳唱。所以說曹家子孫功名事業心要遠遠強於劉氏。劉備自知兒子是個貪圖享樂的主,瞭解自己兒子的能耐幾斤幾兩,故有能幹則干、不能幹則由諸葛取代的遺言。
六是基業規模懸殊。曹魏佔據中原腹地,地廣物豐,兵強馬壯;蜀漢偏居一隅,地狹民野。以企業規模作比,二者經營規模和資本實力相差甚遠,不可同日而語,蜀漢被曹魏兼併,是劉禪自身難以挽回的必定結局。
劉備的兒子不如曹操的兒子,歷史已經證明,但有一個事實我們卻不能遺漏,那就是,曹丕開國只干了七年皇帝,三十九歲上便一命嗚呼,而那個敗了蜀漢基業的劉禪,卻以安樂公的身份,在洛陽活到了六十五歲,並親眼看著曹魏又被司馬氏家族所取代。世事無常,得失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