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三國托孤很感興趣的小夥伴們,三國網小編帶來詳細的內容供大家參考。
事實上劉備托孤後,曹丕托孤後和孫權托孤後,三國的托孤大臣都因為權利爭奪而引起了內部爭鬥。相對來說司馬懿走的更快一步。而諸葛亮和東吳的托孤大臣走的相對較慢一些。所以司馬懿篡魏改朝換代了。而諸葛亮和東吳的托孤大臣則沒有改朝換代。他們只是成為了權臣,基本上來說,權臣發展的下一步就是造反了。所以說他們的本質是相同的。
白帝城托孤這個故事想必大家都耳熟能詳了。但實際上劉備白帝城托孤的主角有二,其一是諸葛亮,其二就是蜀中幹才李嚴。而且劉備把軍事大權托付給了李嚴,而不是諸葛亮。李嚴本身和諸葛亮就不是一個派系的。所以在劉備死後,李嚴和諸葛亮不可避免的開始了爭權奪利。但相對諸葛亮來說,李嚴的政治手段就太弱雞了。而且手段也過於低劣。這就導致李嚴沒鬥過諸葛亮,最終被廢為平民,流放到梓潼郡。
而諸葛亮成為了托孤的唯一重臣,手中軍政大權盡握,蜀漢後主劉禪也徹底成為了一個擺設,史料記載,蜀漢事,無論鉅細,諸葛亮皆親自處理。劉禪之負責宗廟祭祀,由此可見諸葛亮是多麼的專權。諸葛亮之所以沒反,並不是諸葛亮多麼的忠心。而是因為當時的蜀漢政權實際上已經危如累卵了。諸葛亮為什麼要北伐?其目的就是想要打開蜀漢門戶的圈禁。如果諸葛亮真的北伐成功戰勝了曹魏,那麼諸葛亮絕對會造反,這不是諸葛亮願不願意的事情,而是到時候會有人逼著諸葛亮造反。在劉備死後就有不少人勸諸葛亮稱王,黃袍加身什麼意思,明白吧!而且北伐未成一切都是空談。諸葛亮已經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了。所以在北伐未成之前他沒有必要去行叛逆之舉。
東吳方面,孫權在臨終之際,太子孫亮僅有十歲。所以孫權就安排了諸葛恪,孫弘,滕胤,呂據以及宗室孫峻五人輔政。本來孫權這個輔政群體安排的很好,有文臣,有武將,還有宗室。五人相互制約互相扶持,本來可以很好的輔佐孫亮。但實際上孫弘和諸葛恪不和,所以在孫權死後,孫弘先下手為強想要除掉諸葛恪,但孫弘的不軌舉動被孫峻告發,諸葛恪隨即馬上下手剷除了孫弘。於是,孫權剛死,五大輔政大臣之一的孫弘就因為內鬥而死。可見東吳權力爭鬥之激烈。
孫弘被殺後,諸葛恪徹底成為了東吳實力最強的臣子。諸葛恪的驕橫也引起了很多人的不滿,這其中也包括皇帝孫亮。所以在諸葛恪討伐曹魏失敗後,孫峻聯合皇帝孫亮剷除了諸葛恪,這個時候孫權才剛死一年。而東吳的第二位托孤大臣諸葛恪也命喪黃泉了。此時宗室孫峻又成為了東吳最具有權利的臣子,孫峻掌握大權後,立刻誅殺掉廢太子孫和,孫權的女兒孫魯育,孫登之子孫英等人。當時孫權子女多死於孫峻這為宗親之手。
後來孫峻在征討魏國的過程中因病去世,孫峻的堂弟孫綝接替了孫峻的權位成為了東吳的最大的權臣。之後孫綝不僅傀儡了皇帝孫亮,而且在不久之後還廢除了孫亮,改立琅琊王孫休為帝。此時孫權時期所立下的五位輔政大臣只剩下了呂據和滕胤。之後滕胤和呂據密謀要剷除孫綝,結果事情敗露滕胤被殺,呂據自殺身亡。雖然後來孫綝被皇帝孫休斬殺。但此時的東吳已經是元氣大傷了。究其根本原因還是因為內部權力的爭奪。
曹魏方面,司馬懿篡位可以說是耗時最長,但也最成功的案例了。司馬懿是四朝舊臣,而且還是兩代帝王的托孤大臣。可以說司馬懿在曹操的勢力可以說是發展最堅實的。本身即使如此的司馬懿的謀逆之舉想要成功也是很難的。但不怕神一樣的對手,就怕豬一樣的隊友。曹芳時期,本來大將軍曹爽看不慣司馬懿,已經把司馬懿徹底架空了。但曹爽在看到司馬懿主動退避三舍的時候,曹爽也開始鬆懈了。
司馬懿則趁機趁曹爽陪曹芳離洛陽至高平陵祭陵,起兵政變並控制京都洛陽。本身如果曹爽召集兵馬進京,可以很順利的解決掉司馬懿。但曹爽卻懦弱的退讓了,他選擇向司馬懿妥協。結果被司馬懿誅殺全族。自此,曹魏的軍政權力落入司馬氏手中,司馬懿死後其後嗣繼承他的權位終於篡取了曹魏的江山。從司馬家族篡位的事跡來看,司馬家族歷經三代才算是造反成功。而諸葛亮和孫綝的根據就顯得太過於單薄了。所以他們只能是權臣,而司馬家族卻可以取而代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