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布有個外號,叫「三姓家奴」,說的是他投奔過多人,分別當過丁原、董卓、王允三個人的義子。其實,如果單以投奔論,呂布投奔過的人絕對沒有劉備多,投奔人數之多,看成《三國演義》第一。當然,劉備的投奔和呂布的投奔完全不是一回事,結果也完全不同。
劉備投奔過哪些人?讓我們先來盤點盤點。
劉備首先投奔的人是盧植。
盧植是的劉備老師,他們兩是熟人。《三國演義》開篇介紹劉備時就說:「(備)年十五,母使遊學,嘗師事鄭玄、盧植,與公孫瓚等為友。」盧植見有人來幫忙,很高興,「盧植大喜,留(玄德)在帳前聽調。」正值盧植與黃巾軍將領張角對抗,盧植便讓劉備領本部人馬,外給一千官軍,去穎川打探消息,「約期圍剿」。劉備到了穎川,見了皇甫嵩、朱雋,黃朱二人分析了形勢後,覺得盧植處可能遭黃巾軍圍困,讓劉備領兵回去救援。不料才到半路,盧植就被朝廷以「惰慢軍心」的罪名逮了。
劉備投奔的第二個人是朱雋。
劉備離開盧植後,恰好遇上董卓被黃巾軍圍困,便上前救了董卓。怎奈董卓「甚輕之,不為禮」,三人就投奔朱雋。劉備也認識朱雋,朱雋也很歡迎劉備,於是合力圍攻張寶。在圍攻張寶的戰役中,朱雋立了大功,被封為車騎將軍。劉備也是有功之人,但是關係不夠硬,只得了個安喜縣尉。於是離開朱雋,去當縣尉。
劉備投奔的第三個人是劉恢。
張飛鞭打了督郵,劉備的縣尉也做不成了。兄弟三人「往代州投劉恢」。
劉備投奔的第四個人是公孫瓚。
劉備見在劉恢手下沒啥前途,就在公孫瓚大軍途經的路邊迎接,然後順利加入公孫瓚集團。公孫瓚是劉備的老熟人,二人相見便以兄弟相稱。公孫瓚帶領劉備人馬一起加入了以曹操為發起人,以袁紹為盟主的「反董同盟」。溫酒斬華雄、三英戰呂布這兩場《三國演義》中最經典的戰鬥即發生在這一時期。公孫瓚與袁紹爭地盤,戰於磬河,在劉備、趙雲的幫助下扭轉了戰局。劉備就在這期間認識了著名將領趙雲。但公孫瓚和袁紹都接受了董卓的調停,二人停戰。公孫瓚向朝廷推薦劉備為「平原相」。
劉備投奔的第五個人是陶謙。
劉備在平原呆了一段時間。孔融在北海被圍困,太史慈衝出重圍找劉備解圍。劉備相當仗義,率軍幫孔融解了圍。曹操的父親被陶謙手下的一著名將領領殺掉,曹操領大軍圍陶謙,陶謙派人往孔融處求援。孔融又請劉備一起去救援。劉備答應了,但是先去了公孫瓚處借兵,並說「更望借趙子龍一行」,公孫瓚同意了。曹操因呂布進犯兗州,不得不退兵,劉備撿了個便宜。陶謙要把徐州讓給劉備,劉備以「不仁不義」為辭堅決不要,只答應在小沛屯駐,以保衛徐州。陶謙死後,劉備得了徐州。但是不久之後徐州就被呂布奪了。劉備無奈只能與呂布講和,領了家小仍舊屯兵小沛。
劉備投奔的第六個人是曹操。
劉備屯兵小沛。曹操約劉備一起進攻呂布,劉備答應了。但是回書卻被呂布謀士參謀陳宮截獲。呂布派高順張遼攻打小沛。小沛陷落,劉備兄弟妻小失散。沒辦法,劉備只得投靠曹操。曹操攻破下邳城,劉備與曹操在白門樓一同處決了呂布。劉備與曹操同回許都後,發生了「煮酒論英雄」一事,劉備心驚,找了個借口,離開許都,脫離了曹操的控制。
劉備投奔的第七個人是袁紹。
劉備離開曹操後,回到徐州,與袁紹聯合,以「討漢賊以扶王室」的名義進攻曹操。結果劉備被打得落花流水,妻小並關羽都被曹操抓了。劉備無奈,只好投奔袁紹。
劉備投奔的第八個人是劉表。
劉備在古城匯合了關羽張飛後,想要脫離袁紹。於是假意往荊州說服劉表一起討伐曹操。袁紹相信了,放走了劉備。
離開袁紹後,劉備屯軍汝南,趁曹操與袁紹互相廝殺的時候,率兵想要趁虛進攻許都(其時曹操已在官渡大敗袁紹,並在倉亭再次大敗袁紹,自此袁紹徹底完蛋)。很不幸,劉備又被曹操打敗,損失了許多人馬。不得已去投劉表。
劉表是劉備投奔的最後一個人。在劉表處,劉備過得並不順心。劉表身邊蔡瑁等人時時想置劉備於死地。於是有了「劉皇叔躍馬過擅溪」。
劉備三顧茅廬得了諸葛亮,聯合東吳打了場赤壁之戰。赤壁之戰,奠定了劉備事業走向成功的基礎,也奠定了曹、孫、劉三分天下的大勢。從此,劉備有了安身立命的地盤,與曹操、孫權一起成三分之勢,鼎足而立。
劉備前後共投奔過八個人。一路走來,創業之路異常艱辛。劉備要成功,必須要借助別人的勢力。因為劉備是草根出身,沒有雄厚的基礎。劉備走的路是對的。投奔給劉備帶來了好處。
1、劉備在投奔過程中不斷擴充自己的實力。
劉備投奔盧植,盧植就給了他一千人馬;投奔公孫瓚,公孫瓚推薦他當「平原相」;投奔陶謙,徐州就是他的了;投奔曹操、袁紹,都得了許多人馬。一路下來,劉備的實力不斷壯大,才有與孫權、曹操爭奪天下的本錢。
2、劉備在投奔過程中招攬了許多人才。
劉備是一個善於招賢納士的人,在投奔過程中,他招攬了糜竺、孫乾等謀士參謀,趙雲等武將。特別是趙雲,後來受封五虎上將,為蜀漢江山立下了汗馬功勞。
3、劉備在投奔過程中認識了許多割據軍閥,擴大了劉備的交際圈,增強了劉備的影響力。
在與各類人物接觸中,劉備的眼界逐漸開闊,認識的人多了,路子也就多了。另外,在不斷的投奔過程中,劉備的名號越來越響亮,影響力越來越大。其實我們都很清楚,像劉備這種兵少將寡的人,要不是投靠了朱雋,他不可能當上縣尉;要不是投了公孫瓚,他連和曹操袁紹等人見面的機會都沒有,哪來的「三英戰呂布、溫酒斬華雄」?要不是投靠了曹操,哪來的「天下英雄,唯使君與操耳」?
從劉備的投奔經歷我們可以得到以下幾點啟示。
1、善於借勢。人在江湖,必須學會借助別人的勢力來成就自己的事業。特別是草根階層更應該如此。
2、一個人要有最基本的底線,要有道德。中國社會是以儒家為根基的社會,儒家講仁義,講忠孝。劉備一生堅守「仁義」這條原則,這是他區別於呂布的地方。呂布也是四處投奔,但是他見利忘義,毫無仁義忠孝可言。他和曹操對壘,曾經大言不慚地說:「漢家城池,諸人有分,偏爾(曹操)合得?」為投董卓,不惜殺死義父丁原;為了貂蟬,不惜出賣又一個義父董卓。這種不仁不義之人,如何在社會上立足?有人說,劉備投了曹操,然後又反過來攻打曹操,這難道不是不仁不義嗎?這得看大勢。當時的形勢是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劉備進攻曹操 「師出有名」,他樹立的大旗是「討漢賊以扶王室」,他不是為私,而是為公,是為天下。所以,道德必須有,底線必須堅守。
3、不能讓你的合作夥伴覺得你是危險的,而要讓他知道你的到來對他是有幫助的。這個也很好理解,誰會跟一個威脅到自己利益的人合作?呂布就是一個常常威脅到合作夥伴利益的人,所以到最後沒有人願意跟呂布合作。
劉備自始至終扮演的是 「忠厚長者」「謙謙君子」的形象,他投奔的人,除了曹操以外沒人覺得他會威脅到自己(實際上曹操也對劉備的能力持懷疑態度。劉備在許都,他不聽謀士參謀的勸,在殺劉備一事上猶豫不決,最終放走了這個日後自己最大的競爭對手)。劉備從來不顯露自己的鋒芒。曹操對陳宮說過:「寧叫我負天下人,休叫天下人負我」這種極度自私的話;呂布對王允說過:「大丈夫生居天地間,豈能鬱鬱久居人下!」這樣的豪言壯語。但劉備從來沒有在人前提過自己的理想。只在酒後失言,說了句:「備若有基本,天下碌碌之輩,誠不足慮也!」,說完自知失言,再沒有提起過。曹操、呂布、孫策、袁紹、董卓等等都是鋒芒畢露的人物,只有劉備是「忠厚長者」,每投奔一處,人家有願意接納;每到一處,皆得人心。這也是劉備能從草根階層崛起而成為皇帝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