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趙雲一生之中沒有太高的軍銜,後人反而會銘記他呢

站內查詢

請輸入關鍵詞:

三國趣話

為什麼趙雲一生之中沒有太高的軍銜,後人反而會銘記他呢

三國時期的蜀漢國有兩個特別的人物——關羽和趙雲,他們在當時和後世差別非常之大,大的已經超出了人們的想像。關羽成了王成了帝成了武聖人,以至於到了封建社會末期人們根本就不能直呼其名,而只能是稱一聲「公」,否則,還真有可能或被一些人認為是「大不敬」。如今的趙雲緊隨關羽之後,成了「五虎上將」,成了戰神,成了任何三國戰將排名都必須把他放在前列的「著名將領」,否則就會挨罵。實際上,歷史上的趙雲軍銜不過是「鎮」級將軍,就這樣還有很大成分是因為他曾經救劉禪所致。在《三國誌》當中,趙雲除了在長阪坡保護過後主劉禪和他的母親甘夫人,幾乎就沒有其他事情可寫。即便是這次事件,趙雲也只是保護,使之「免難」,而不是劉禪母子已經落難的「救命」。不過,由於有了一篇《雲別傳》,趙雲的事跡豐富了許多,從而使我們對趙雲有了多一點的瞭解。即便如此,趙雲的那些「英雄事跡」仍然是屈指可數。但為什麼後世會對趙雲尊重有加,將其奉為戰神呢?

趙雲選擇了劉備,而劉備卻並不十分看重趙雲 趙雲是常山人,早期屬於公孫瓚。公孫瓚派遣劉備跟隨田楷拒敵袁紹,將他撥給劉備,成為劉備的主要騎從。按照《雲別傳》的說法,趙雲不去投靠袁紹,在公孫瓚處,劉備接納他的時候,就將自己的未來交給了劉備。因為兄長的喪事,趙雲藉故離開了公孫瓚。到劉備依附袁紹時,趙雲到鄴城見了劉備。在鄴城期間,趙雲為劉備募得了數百兵,還瞞過了袁紹,再後來就是跟隨劉備到了荊州。劉表時期,劉備在荊州沒幹什麼大事,相應的,趙雲也沒有特別表現,只在《雲別傳》當中記載了一件小事,說劉備在博望坡與夏侯惇交戰,生擒了一個夏侯蘭,因為和趙雲是同鄉,趙雲建議劉備不殺他。至於這八年期間趙雲是什麼職務,不得而知。

如果說這段時間劉備寄人籬下,害怕引起劉表的懷疑對自己不利,從而不給趙雲官職也就罷了,但打下荊州江南四郡和借得荊州南郡以後呢?趙雲仍然不受重用又是為什麼?這當中應該有趙雲自身的原因,恐怕主要原因還是在於劉備。

趙雲的原因有兩項:一是沒有及時地回到劉備身邊。趙雲初平二年(191年)投靠公孫瓚,當年被派往劉備處,到建安五年(200年)再見到劉備,期間為9年時間。這期間,劉備兩度為徐州刺史。公孫瓚死於199年,趙雲是因為公孫瓚活著不便於再投靠一個主子還是其他什麼原因,不得而知;二是關鍵時刻不在劉備身邊。《雲別傳》當中有一個細節,劉備長阪坡兵敗,有人告訴劉備,趙雲向北跑了。意思是趙雲有可能投降曹操去了。劉備是什麼反映呢?用手戟擲向那個說話的人!總讓人感覺這不是一個正常的劉備,好像心裡的憤怒無從發洩似得。儘管劉備說的是趙雲不會背叛他,但這時候說話的人無非是給他報告一種情況,劉備用得著這樣過度的反應嗎?說趙雲的原因在於,這時候他的職責應該是在劉備身邊保護劉備,而不是去保護他的老婆孩子。看看三國那些有名的侍衛將軍,像典韋、許褚、周泰等人,哪個不是和主公寸步不離?假如曹操在當陽橋前沒有猶豫,而是繼續追擊,劉備能順利地到達漢水嗎?如果劉備遭遇不測,一個劉禪活下來又有什麼作用?如果把這時候的趙雲和張飛比較一下,誰對整個劉備集團起的作用大不就一目瞭然了嗎?

但這兩個原因也都牽扯到劉備的認識和胸懷問題。趙雲沒有投靠當時最為強大的袁紹,沒有投靠正在廣招人才的曹操,而是投靠了還在寄人籬下的你劉備,也算是雪中送炭吧。人家給你招了兵,跟著你來到了荊州,你又給了人家什麼?劉備手下沒有多少真正的將軍,在關羽掌管主力大軍和水軍的情況下,給趙雲一隊一營兵訓練和掌握,為日後擴軍做準備還是可以的吧?可問題是沒有。即便是倉皇南撤,趙雲是個什麼角色,我們也不得而知。到赤壁之戰後,劉備忙著收復江南四郡,趙雲也只是「從平江南,以為偏將軍」,得到桂陽後,代理桂陽太守。到劉備取成都,趙雲仍不得重用,按照《雲別傳》的說法,趙雲這時候是「留營司馬」。有人說這正是劉備對趙雲的重用,真不知道人們這是愛趙雲愛到是非不分的份兒上,還是說劉備一生的每一句話都是千古真理?關羽、諸葛亮留守荊州,相當於為劉備監國,也是和孫權有約定,防備北方的曹操;張飛由宜都太守轉為南郡太守,有點兒既防孫權,又可以隨時帶兵由江入川的意思;龐統是隨軍軍師,黃忠是打仗的主將,魏延是部將,趙雲是什麼?難道就是給劉備抱孩子看院子?要知道,這時的劉備是深入虎穴,危險隨時都可能發生,又回到原來那句話,假如劉備入川有失,皮之不存毛將焉附?可以說,劉備到劉禪父子兩代人都沒有放手使用趙雲,更不用說是重用。

但趙雲是一如既往的忠誠,你叫我給你看孩子我就給你把孩子看好,你讓我來成都我就來成都,到了漢中作戰,你讓我給黃忠做監軍我就做監軍,做什麼事情都是盡最大的努力去做好。一個對劉備不離不棄忠心耿耿的趙雲,一個屬於劉備「原從集團」主要人物的趙雲,就是這樣一個令人尊敬的趙雲卻不得重用的趙雲,難道不值得人們同情嗎?

趙雲是那個時代的道德楷模 趙雲在擔任桂陽太守期間,發生了一件事,原來的太守趙范要把寡居的嫂嫂樊氏嫁給趙雲,還說這個樊氏很有姿色。趙雲推辭說:「咱倆是同姓,你的哥哥就是我的哥哥。」有人勸他接受,趙雲說:「趙范是不得已投降,很難知道他心裡是怎樣想的;何況天下好女子多得是。」堅決不同意,趙范逃走。《雲別傳》記載這件事,說趙云「無纖介」,就是說他沒有一絲一毫的污點。

這件事情在當時來說趙雲的處理方式不見得得當,尤其是劉備不一定願意他這樣做。趙雲拒絕了趙范,導致了趙范逃走,也失去了安撫一部分人的機會。劉備取得益州以後,高層人士大都是既有軍職又有地方官職,只有趙雲沒有雙重職務,會不會是與此事有關?曹操攻破鄴城後,曹丕率先進入袁紹府邸,搶走了他的兒媳甄氏,此事曹操不但沒有叱罵兒子,反而承認兒子的這樁婚姻。為什麼?有一種說法,袁紹的妻子劉氏見到了曹丕喜歡這個兒媳,心裡馬上就知道了,自己這一家人死不了了。對於曹丕個人來說,這道德行為是夠差勁兒的,但對於安定袁氏族人和整個河北來說,不是一個很好的「告示」嗎?這就是曹操說的,亂世重才不重德。

後世的人卻不會這樣看問題,貴族高官們的荒淫齷蹉,往往會擊碎士子文人們對道德情操的嚮往追求,難得有趙雲這樣一個道德情操的高尚者,人們又怎能不推崇有加奉若神明?

還有就是趙雲廉潔自律。奪取益州後,有的人議論應該將成都城中的房屋和城外的土地分給諸將。趙雲提出了霍去病「匈奴未滅,無用家為」的故事,讓劉備把田地房屋還給人民,這樣既能使人民安居樂業,又可以增加賦役,為劉備所採納。

陞官增加俸祿,立功獲得獎賞似乎是那個時代天經地義的事情,是人生的價值取向,趙雲能夠先國後家,也是少有的值得人們讚賞之人。

趙雲敢於諫諍 劉備不顧眾多大臣的反對,準備起兵討伐東吳。趙雲諫阻,在他看來,國賊是曹氏父子,不是孫權。應該是奪取關中,關東義士必定帶著糧食騎著快馬來迎接我們,魏國可滅。如果先與吳國作戰,戰事不是很快就能結束的。劉備沒有聽從,執意東征伐吳,留下趙雲督江州,結果導致夷陵之戰慘敗。劉備伐吳的目的是奪回荊州,從這兒爭奪天下,理由是為關羽報仇。趙雲把伐魏說得很輕鬆,對關羽的死隻字不提,又不理解劉備的戰役目的,實在是一番蹩腳的說辭,不說劉備,任何一個君主都不會聽取他的建議。但問題在於,劉備東征失敗了,而且是一敗塗地。封建社會有一個傾向,只要脖子硬就是有氣節,就值得人們尊敬!所謂「文死諫、武死戰」就是如此,因為這一段,有人還說趙雲是屬於文臣。至於趙雲諫言有沒有可取之處,這個並不重要,重要的是劉備失敗了。諸葛亮沒有諫阻劉備,他說法正若在,必能阻止劉備東征,可惜法正不在了。蜀漢國諫阻劉備東征的人,有記錄的也就是這個趙雲了,但劉備還是不聽,這趙雲自然也就更顯得無比正確了。如果再聯繫上趙雲並不很受重視,官職又那麼低,是不是更加難能可貴?因此,抬高一下趙雲,也抒發了後世文人自己胸中的大節,顯得自己正氣凜然不是!

趙雲作戰勇敢 趙雲官職不高,一生只獨立指揮過一次戰鬥還是失敗的紀錄,即諸葛亮第一次北伐出兵箕谷。但這個人作戰勇敢,陣中拚殺能力上乘,被劉備誇獎為「一身都是膽」。即便是在這次失敗的戰鬥中,趙雲也是能夠親自斷後,「斂眾自守」,讓損失降到最低。對於趙雲的勇武,《雲別傳》記載了這樣一件事:黃忠出去劫糧,到了規定的時間沒有回來,趙雲前去迎接他,正好碰上曹操大軍。曹軍兵眾,趙雲且戰且退,還把敵軍打敗。敵人實在是太多了,再一次把趙雲圍困,趙雲也再一次突圍而出,回到了自己的軍營圍柵當中,同時還救回了受傷的將軍張著。曹操包圍了趙雲所在的軍營,張翼建議閉門據守,趙雲回來後卻打開營門,偃旗息鼓。曹操懷疑有伏兵,撤軍。趙雲率軍在後面追擊,只是用弓箭射,曹操大軍非常害怕,自相踐踏,很多人落入漢水之中淹死。

還有就是趙云「身長八尺,姿顏雄偉」,總會讓人感覺,趙雲可以成為一個更好的武將,或者說,每一個人都可以從趙雲的這些基本條件出發,想像出一個更加神勇的趙雲。還有就是,《三國誌》的作者把趙雲列在關、張、馬、黃同一篇目當中,也讓人們誤認為他就是和那四位同等檔次的人,因而《三國演義》把他寫進了「五虎上將」。又因為趙雲最終被追加了一個雙字謚號,更讓有些人認為他比馬超、黃忠還要重要和受重用。實際上,列在一篇當中只能說明他們是同一類人,而不能說他們就是同一級別的人。而趙雲得謚號,是在關、張、馬、龐、黃後一年,倒更像是被人感覺丟下了似的,這同樣也更增加了人們對於趙雲的同情。

總之,趙雲身上具有許多優秀的品質,他又有那麼好的條件可以令人在自我想像中加以發揮,所以,只要是後世擁漢一派,又怎能在抬高劉備、關羽、諸葛亮等等一干人員的同時,再像那個追加謚號一樣,單單落下一個趙雲呢!

共2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三國趣話
三國蜀漢
三國曹魏
三國東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