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諸葛亮要給劉備獻隆中對?這背後有什麼隱秘嗎?

站內查詢

請輸入關鍵詞:

三國趣話

為什麼諸葛亮要給劉備獻隆中對?這背後有什麼隱秘嗎?

隆中對的故事大家真的瞭解嗎?今天三國網小編給你們帶來全新的解讀~

話說劉備三顧茅廬後,用常人所不能的隱忍,通過了諸葛亮的考驗。

於是,第三次相見之後,諸葛亮先不說同意出山與否,而是推出了他的《隆中對》。

《隆中對》什麼內容呢?主要的精神,是成霸業、取天下要「以人為本」。以往看《隆中對》的人,常常只把注意力集中在取荊州、奪益州,聯吳抗曹,然後攻取中原上面。其實,那都是遠景規劃——當時,持這個戰略構想的人,其表達見於史冊的,先後還有甘寧、魯肅、周瑜和龐統,他們的意思大體相同,只是執行細節和執行主體有變化而已。在當時的荊州和江東,這是一種很流行的戰略構想,不是諸葛亮獨創的,而且,這個願景有其重大漏洞:劉備兼有荊、益,勢必威脅江東孫權,孫權不可能成全劉備恢復中原,統一天下;孫權要統一長江上下游,又必須從劉表(後來是劉備)頭上踩過去,這當然也是不可能的。但從總體上來說,設計出三國鼎立或二分天下的局面,對於一些急於建立功業的年輕士人們而言,總比被曹操一統天下,撤掉新人們的舞台要強。

劉備對這個規劃,也不見得真信。但是,這是荊州一部分青年士人的共識,劉備首肯《隆中對》,才能讓他們為己所用。換句話說,正是因為劉表沒有遠圖,所以他們不跟劉表干。劉備必須表現得有遠圖,才能夠吸引諸葛亮這樣的士人加盟,才能夠形成二人互相需要,並且成為「魚水」關係的基礎。

幹大事,一定要有遠大目標,這樣才有凝聚力。《隆中對》後半部分的遠景規劃,只不過是先樹立這麼一個遠大目標。目標是可以因勢利導,加以調整的,關鍵是我們「現在怎麼做」。

為什麼說《隆中對》的實際主旨是以人為本呢?

你看《隆中對》怎麼分析曹操、孫權的強大基礎:

「自董卓以來,豪傑並起,跨州連郡者不可勝計。」這意思是說,剛剛天下大亂時,只知道一心搶地盤的人很多。

「曹操比袁紹,則名微而眾寡,然操遂能克紹,以弱為強者,非惟天時,抑亦人謀也。今操已擁百萬之眾,挾天子以令諸侯,此誠不可與爭鋒。」非常明確,曹操是「得人者昌」,雪球越滾越大。這個「人謀」包括兩方面因素:其一是有荀氏叔侄、郭嘉、程昱、賈詡那樣謀臣出來為他計劃;其二,是他兼容了當時各門各派各層面的力量,如得陳登而得徐州,得董昭而得獻帝,得田疇而服烏桓,其他如李典、張繡、張燕、臧霸等等,都是帶著自己的部曲(連軍隊帶家族),投奔了曹氏。

曹操從不裁人,所以曹氏能夠做大。

「孫權拒(據)有江東,已歷三世,國險而民附,賢能為之用,此可與為援,不可圖也」,明確指出:孫權的根基在於「賢能為之用」。《演義》中,緊接著「三顧茅廬」,下一節就是孫權「廣納賢士,重用謀臣,開設賓館於吳會」。劉備得了一個諸葛亮,如魚得水樂得不行。孫權呢?嚴畯、闞澤、薛綜、程秉、朱桓、陸績、張溫、駱統、吾粲、龐統、呂蒙、陸遜、徐盛、潘璋、丁奉、甘寧……得了文武數十人,孫權還不得興風作浪?人才是事業的根本,而且是多多益善。更重要的是,立王業者所用非一,成大事者必用眾智,孫權在這一輪的收穫,遠遠大於劉備。

也許,羅本之中,孫權不用三顧也能得到鳳雛,與劉備「三顧」得到孔明的對比顯得太刺眼,所以到毛本之中,把龐統從孫權招納的人才名單中刪去了。

《隆中對》下面孔明怎麼說?「將軍既帝室之胄,信義著於四海,總攬英雄,思賢如渴……」這是再明白不過的意思:要先招攬各方面的人才,地盤將來自然會有的,先後次序不要搞錯。

緊接著,孔明拿出一幅圖:西蜀五十四州之圖,繼續強調:「將軍欲成霸業,北讓曹操占天時,南讓孫權佔地利,將軍可佔人和。」諸葛亮出示「西蜀圖」的意思,是看劉備有沒有決心幹掉佔據益州的「宗室同姓」劉璋。至於荊州劉表,孔明說:「亮夜觀天象,劉表不久在人世。」其實,哪裡是夜觀天象?黃承彥是劉表的連襟,老劉得了老年性癡呆症、在家不時發作的事,孔明比劉備更有條件掌握——這就是「人謀」的厲害。

諸葛亮的戰略主張,劉備全部接受。

小說中,這時候,孔明才同意出山輔佐劉備。

共2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三國趣話
三國蜀漢
三國曹魏
三國東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