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諸葛亮死前不顧眾大臣的反對,執意要最後一次北伐

站內查詢

請輸入關鍵詞:

三國趣話

為什麼諸葛亮死前不顧眾大臣的反對,執意要最後一次北伐

前言:諸葛亮第四次北伐在連續取得上邽,鹵城之戰的勝利的情況下,由於李嚴延誤糧草而被迫撤退,撤軍途中,反殺掉前來追擊的張郃。

三年以來,蜀漢在諸葛亮的冶理下,國治兵強。諸葛亮本可效仿勾踐,十年生聚,十年教訓,待準備充分以後,再圖謀恢復中原。「最是人間留不住,朱顏辭鏡花辭樹。」時間不等人,歲月蹉跎催人老。由於三年的操勞過度,諸葛亮的身體已經每況愈下。諸葛亮認為他死了以後,就真的沒有能夠去收復中原,和強大的魏國抗衡的人了。所以不顧眾大臣的反對,力排眾議,進行了最後一次北伐。

【當此之時,亮之素志,進欲龍驤虎視,包括四海,退欲跨陵邊疆,震盪宇內。又自以為無身之日,則未有能蹈涉中原、抗衡上國者,是以用兵不戢,屢耀其武。——三國誌】

當時有人勸說諸葛亮:「多次興師動眾都沒能成功,丞相何必逆天而行?」諸葛亮卻笑道:「亮如果相信天命,當初就不會跟隨先帝出山了。」(劉備三顧茅廬的時候,顛沛流離,一無所有。臥龍出山,方以隆中對策,定天下三分)

最後一次北伐是準備最充分的一次,動用了能夠動用的所有力量,盡起傾國之兵10萬北伐中原。並且聯絡東吳,同時出兵。與上一次北伐不同的是,諸葛亮並沒有從祁山出兵,而是直接走斜谷道,兵臨渭水,劍指長安。

【十二年春,亮悉大眾由斜谷出,以流馬運,據武功五丈原,與司馬宣王對於渭南。——三國誌】

諸葛亮出兵斜谷,司馬懿又領兵抵抗,知道了諸葛亮的部隊沒有逼近渭水,於是率領軍隊渡河,背靠渭水築下營壘。諸葛亮的大軍將要逼近渭水河畔,眾將士因為還沒有從鹵城之戰的陰影中走出來,都有些懼怕諸葛亮。為了安撫軍心,司馬懿說道:「諸葛亮如果勇敢的話,應當兵出武功,依山列陣。如果向西上五丈原,各軍將無事。」

司馬懿還是瞭解諸葛亮的,謹慎的諸葛亮果然沒有選擇東出武功逼迫司馬懿部與之決戰,而是選擇移軍五丈原。按照這個看法,諸葛亮正確的選擇應該是順渭河谷地向東攻擊,而不是來到原上據守,一向深通兵法的諸葛亮為什麼要這麼做呢?

原來魏國的國力實在是太過強大,如果貿然出擊,一旦失敗必定傾覆,諸葛亮已經賭不起了。諸葛亮的目的一直不是直取長安,而是先奪取隴右地區。以隴右為基本,對關中地區形成包圍網。又可以招納驍勇善戰的涼州鐵騎(當年董卓,憑此入關),此消彼長下,提升蜀漢的實力,步步為營,蠶食曹魏。

【不如安從坦道,可以平取隴右,十全必克而無虞,故不用延計。——三國誌】

郭淮認為諸葛亮一定會去爭奪北原,應該先要在北原一線佈置防守,可是諸將都不以為然。就連司馬懿也認為就算諸葛亮奪取了北原,也不能對我軍造成威脅。分兵去駐守北原,反而削弱了我軍的力量。如果諸葛亮是假裝進攻北原,趁我軍分兵去駐守,然後強渡渭水怎麼辦?

【策亮必爭北原,宜先據之,議者多謂不然。——三國誌】

然後郭淮說出了他的理由:如果諸葛亮跨過渭水登上北原,就可以連兵北山,斷絕隴道,驚嚇臣民和胡人,此乃國家安危之大患。

【「若亮跨渭登原,連兵北山,隔絕隴道,搖蕩民、夷,此非國之利也。」——三國誌】

司馬懿這才採納了郭淮的建議,讓郭淮去駐守北原。戰壕還沒修好,蜀軍壓境,郭淮奮力回擊。但是由於司馬懿不敢用主力去守北原,並沒有拔給郭淮足夠多的兵力,諸葛亮依然強行攻破了北原。然而諸葛亮卻高興不起來,他實際上的戰略目的並不僅僅是郭淮說的「跨渭登原,連兵北山,隔絕隴道」,而且為了誘出堅守不戰的司馬懿部。

諸葛亮又想到了聲東擊西的策略。大軍假裝要西向進攻司馬懿的駐軍地,諸將領都認為諸葛亮想攻西圍。只有郭淮一人認為,這是諸葛亮虛張聲勢,是要讓魏軍大舉回應,而他一定會進攻陽遂。那天夜裡,蜀軍果然進攻陽遂。因為城中有防備,所以諸葛亮的謀算沒有成功。

共2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三國趣話
三國蜀漢
三國曹魏
三國東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