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三國網小編給大家準備了:夷陵之戰,感興趣的小夥伴們快來看看吧!
夷陵之戰,又稱彝陵之戰,是三國時期蜀漢昭烈帝劉備對東吳發動的大規模戰役,是中國古代戰爭史上一次著名的積極防禦的成功戰例,也是三國「三大戰役」的最後一場。
孫權襲取荊州,擒殺關羽,吳、蜀兩國結仇。劉備為奪回荊州,為關羽報仇,親率大軍攻打東吳。孫權聞劉備將來伐,遣使求和,備不許。此戰,劉備軍隊幾乎全軍覆沒,陣亡數萬人。
有人說關羽若不丟荊州,劉備倒真有可能光復漢室。但是劉備沒有和孫權達成利益交割,形成利益共同體,就不可能獲得孫權的支持。因為荊州歸屬問題,還會激化吳蜀矛盾。劉備集團再強,也不可能以一敵二。所以劉備不主動將荊州歸還給孫權以交盟好,是沒有任何機會光復漢室江山的。
而蜀做大的目標也必定會吞吳,所以,劉備不願意主動歸還荊州,吳蜀矛盾就無法協調,就注定要以一敵二。以劉備蜀國那薄弱的國力兵力,抗魏都是十分不易,還想強佔荊州同時對抗吳魏兩家,那是作死的節奏。吳蜀兩國聯盟抗曹,其實應該是夷陵之戰後,諸葛亮遣使東吳請和,放棄荊州,兩家才真正罷兵,共同對付曹魏。
另外劉備報仇心切,「御駕親征」帶的肯定是一片精兵良將。而且陸遜周瑜以防守著稱,攻防的難度不對等。諸葛亮如果只圖守絕對頤養天年,守城能力比司馬懿強太多了。陸遜,周瑜等,哪個不是守出來的戰績,敗績都是去幹別人的時候。真的是攻得吃大虧就這一仗敗了整個蜀國!蜀國後繼無人了,蜀國成益州派的蜀國了。
而且孫權就算放關羽回去,以關二那傲慢與偏見的脾氣,孫權前腳放人,關二後腳就會帶劉備的人來攻打孫權,奪回荊州,一雪前恥。劉備打孫權,最大的問題是缺兵少將,關羽被殺,張飛也被部下殺掉。要是他陣中多個關羽這種萬人敵熊虎之將,孫權就更難打贏了。孫權為啥要放關二給自己找麻煩。
這一仗贏了就成著名將領,輸了即成後人眼中雜魚。吳軍要是輸了,陸遜、朱然、孫桓、潘璋等現在也會被看成雜魚。劉備要是贏了,張南馮習傅彤等等皆成著名將領。這一下荊州一丟蜀國完全被封死在蜀地了,而且此戰損失的兵力、人口、資源使得蜀國徹底失去一統天下的可能性。
就像袁紹輸了一場不可能失敗的仗,當時袁紹佔優可太多了,只要穩紮穩打,曹操基本上沒有機會。:河北兵強馬壯,曹操許昌四面楚歌,袁紹當時真的比曹操優勢太多,當然官渡袁紹也沒輸得太慘,只不過短時間內沒辦法再發動一次大規模進攻啦,袁紹多活幾年,曹操未可知。
而此次夷陵之戰,劉備在具體作戰指導上,他又不察地利,將軍隊帶入難以展開的二、三百公里的崎嶇山道之中;同時在吳軍的頑強抵禦面前,又不知道及時改變作戰部署,而採取了錯誤的無重點處處結營的辦法,終於陷入被動,導致悲慘的失敗,自食「覆軍殺將」的惡果,令人不勝感慨。「以怒興師」,恃強冒進,犯了兵家之大忌。
夷陵之敗讓新建的蜀漢政權受到沉重的打擊,不僅損失大量士兵與物資,還有多著名將領領陣亡。而隔年君主劉備的死亡更讓這個建立在他名望之上的國家搖搖欲墜,國內叛亂四起。丞相諸葛亮花了約5年的時間才能重建軍隊與彌平這些叛亂,並讓國力提升到可以對外出兵的地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