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三國網小編就給大家帶來夷陵之戰的文章,希望能對大家有所幫助。
前言:
漢章武元年(公元221年)六月,漢帝劉備誓師伐吳,總動員大軍八萬餘人,出峽蜀軍前鋒多達四萬人,大軍前期一路勢如破竹,推進迅速,此時,在曹魏朝堂之上,卻是對此激起了一番討論。
討論的論點很唯一,那就是在這種情況下,吳蜀雙方誰會贏,此時曹魏想要漁翁得利,應該攻打蜀國還是吳國,此時,魏文帝曹丕將自己的目光看向了曹魏頂級戰略家,劉曄。
因為在劉備出兵之前,曹魏朝廷幾乎大多數人都認為,蜀漢,小國爾,著名將領,只不過一個關羽,現如今荊州丟失,荊州軍團全軍覆沒,關羽敗亡,如此重大的打擊下,劉備斷然不會出兵伐吳。
可是劉曄卻認為,劉備一定會反其道而行之,一方面重振軍威,另一方面為關羽報仇,團聚人心,果然,劉備最終出兵伐吳。
所以,當此之時,曹丕很是想聽聽劉曄對戰局的意見,此時,在劉曄看來,吳蜀交兵,曹魏應該趁著雙方還沒有分出勝負之前,從速下手,下手的對象,便是反覆無常的孫權!
原因很簡單,劉備與曹操勢不兩立,蜀漢與曹魏更是形同水火,雙方翻臉這是天下共知的事情,可是孫權不同,此人反覆之舉頻頻出現,聯劉備據曹操,叛劉備迎曹操,這都是十年內孫權所做的事,而此時,孫權之所以向曹丕稱臣,不過是怕曹丕趁機攻打他而已。
況且東吳整體實力強於劉備,為何不趁著劉備牽制孫權這個機會,進一步拿下孫權的江東腹地呢?否則一旦吳蜀分兵,那麼這個優勢時機便會立刻消失殆盡,不再所有!
可是此時,曹丕猶豫了,他猶豫的原因很好理解,那就是他想要再等一等,所謂的坐山觀虎鬥的精髓,似乎不在於看到兩隻虎打了起來,就急忙上前去偷家,而在於兩隻虎全部精力盡之後再行收拾,必有事半功倍之效。
所以,在曹丕看來,吳蜀必定會分出勝負,到那時,雙方動用近二十萬人的火拚,不管是誰取得了勝利,都會遭受重大的消耗,而彼時才是出兵的最佳時機。
而這一次,曹丕將砝碼壓在了劉備獲勝,為什麼這麼說呢?
原因很好理解,因為章武二年(公元222年)八月劉備兵敗夷陵,一個月以後,曹丕便是大軍三路,開始攻伐東吳!
這裡就涉及到了標題所問,此刻劉備慘敗,為什麼曹丕放著劉備不打,而是反而攻打得勝的孫權呢?
(一)、戰前規劃 不好更改
前面說過,曹丕這次篤定的是劉備會勝利,所以,他才會提前命令曹休、曹仁、曹真各自率領東中西三路大軍做好準備,集結了張遼、臧霸、張郃、夏侯尚等曹魏良將與十五萬以上的大軍!
否則的話,一個月的時間,便是做好如此大規模的三路伐吳的準備,時間上,必定是倉促的,例如,劉備伐吳,也是在精心準備了十六個月之後才開始的。
曹魏的戰爭潛力就算遠遠高於劉備集團,但是一個月就像動員如此大的規模,顯然也是無法做到的,因此,可以得知,曹丕雖然沒有採納劉曄的建議及時進攻東吳,但是他卻是做了攻打東吳的準備。
因為,一旦劉備在荊州西部得手,吳軍勢必在夷陵一帶潰敗,趁著劉備軍尚未到來,鎮守襄樊多年的曹仁趁機出兵拿下江陵、公安,一舉攔截夷陵吳軍潰軍與劉備力疲之軍,有著相當的勝算!
彼時,坐鎮武昌的孫權、江陵的諸葛瑾,就算想要救援,也會被濡須口的曹休牽制,西線的曹真也會發揮出重大的牽制作用,因此,按照曹丕的如意算盤,他是想要利用荊州,使得吳蜀大規模交兵,而自己先取荊州,斷截吳軍退路的同時,將劉備逼停在夷陵一線,無力東進,實際上就是劉備打了一年半的仗,白白的給曹魏做了嫁衣。
故而,基於這樣的戰前準備與考慮,曹丕才會進軍東吳,可以說,此後的一系列進攻的原因,都是基於這一主要的、根本的原因之上。
(二)、孫權不臣 日漸做大
當夷陵之戰孫權大勝劉備後,劉曄擔心的事情出現了,彼時孫權在荊州的統治歷經大捷以後更加頑固,基本全據長江中下游防線,東吳上下軍心振奮,因此之前向曹丕認慫的那一幕,在孫權看來,已經可以撤銷了。
並且曹丕要求孫權派長子入質,孫權的回應就是,你做夢,老子逗你玩的,你也當真?因此,在孫權如此跋扈的情況下,曹丕就必須要教訓一下孫權了。
反正都準備好了,不打白不打,並且曹丕明白,孫權經此大勝,實力更進一步,如果不趁機壓他一下,日後更難制服,而且吳軍剛剛經歷大戰,前線五萬餘兵力,中線五萬餘兵力,全城神經繃緊,此時,正好趁機進攻!
事實證明,前期魏軍的確進展順利,東吳呂范等所部前後損失多達兩個「數千人」,而陸遜等也被迫及時返回,抵擋魏軍,孫權更是因為懼怕,於同年八月曹魏沒有出兵之前,便是聯絡與劉備重歸於好,十二月更是再次派遣鄭泉聯結劉備,正式再次通好。
所以,這裡也可以看出,八月份的時候,孫權便是料到了,曹丕可能要揍他,因此才會出現上述的現象。
(三)蜀本小國 敗而愈弱
另外,曹丕之所以選擇放棄攻打劉備,恐怕有著以下考量,首先,蜀本小國,經此大敗,短時間內已經不具備了對曹魏的相當威脅,換句話說,給他時間喘息,也不是一兩年便能恢復過來的,事實證明,諸葛亮用了四年半才緩過神兒來。
因此,此時倒不如直接攻打逐漸做大的東吳,更為划算,也能更好地保持戰略均勢,其次,曹魏伐吳,陸路水路相對便捷,可是攻打蜀國,上庸地辟無法大規模出兵,漢中嚴密防守,秦嶺八百里難越,且劉備雖敗,可實力尚存,這樣的情況下伐蜀,顯然不是一個好時機。
而且,在曹丕看來,自己此次大規模伐吳,劉備也許也會趁機幫忙,那樣一來,自己的把握就更大一些了,所以,也許是基於這樣的一些考慮,最終曹丕才會選擇在這個時候,攻打東吳,而不是西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