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真的瞭解諸葛亮身份嗎?三國網小編給大家提供詳細的相關內容。
魯迅先生曾經評價元代三國作品說「欲顯劉備之長厚而近偽,狀諸葛之多智而近妖」。即過度地誇飾劉備的仁厚和諸葛亮的才能,致使他們超出了現實中人物的常理,其形象變形失真,無法讓讀者相信。
先有元代《三國誌平話》這部歷史小說,在那些故事裡,諸葛亮毫不含糊地就是一位神仙。在有嘉靖本《三國誌通俗演義》出場的諸葛亮並非鞠躬盡瘁的大儒,而是得道的世外高人,在他身上更多的是道家氣息。「七星壇諸葛祭風」,通過敘述諸葛亮設壇、祭風,則更具體地展示了他所精通的道術。
為什麼在元代的三國故事中,諸葛亮會是一位精通法術的道士呢?小編認為有以下原因:
其一是這樣寫作可以增強三國故事本身的魅力。
無論是《三國誌平話》還是三國戲曲,其面對的對象都是普通民眾。為吸引他們興趣,新奇的想像、聳人聽聞的情節這是要點。本著在說話人那裡,有一分奇事,一定要說成三分,沒有的事情,也需要捕風捉影,虛張聲勢。獲取讀者的關注,即抓住受眾的眼球,是這些從事通俗文學創作者們的追求。所以,在元代平話中,我們不僅看到了許多新奇的妖術,也看到了傳奇的勇力,比如張飛之勇。造奇寫異、誇飾虛構就成了通俗作家的常用手段。這也正是通俗文學得以成功的重要秘訣,元代通俗文學的繁榮局面也證實了他們創作的故事對於民眾的強烈吸引力。他們創作的這些故事、形象還長期留在人們心中,進一步影響到未來的文學創作。
其二小編認為這樣創作故事可以使諸葛亮的形象在元代受眾心中更為高大。
在元代人心中,儒學已經沒有了宋代獨尊的地位,而是降為各種謀生職業之一。偃武修文的宋王朝沒能戰勝崇尚實利和武力的草原民族。在蒙元強悍的軍事力量面前,儒士的力量顯得多麼弱小!當然,宋元更替的歷史原因是多方面的,然而在元初已經形成的政治局面影響下,人們並不能看到儒士超越於其他人群的能力,反倒是看到了筆下有千言,心中無一策的書生們的局限。把諸葛亮塑造成世外高人,他的身份就不能僅僅是一位讀書人。他高逸脫俗的品性、非凡的才華識見,放在方外人士的身上才更合適。經歷過激烈的宋元軍事鬥爭的人們可能會有這樣的印象,只有一位精通法術的神仙式人物才能力挽狂瀾,抵禦強敵,建立不朽功勳。因為敵人太強大了,戰爭太殘酷了。必須有「撒豆成兵、揮劍成河」的法術,才能抵擋得了。所以,這樣塑造諸葛亮形象,一定程度上留下了元代社會狀況和人們預期心理的影響。
其三服務於情節的需要。
諸葛亮只有精通巫術,才能填補火攻中的祭東風、解決赤壁之戰中的關鍵問題。我們都知道杜牧的詩句「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點明了赤壁之戰勝利的偶然性,元代平話和雜劇要把這個勝利寫成必定,祭東風就成了關鍵情節。而把這一重要任務放在諸葛亮身上自然是最合適的。這就要求諸葛亮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有鬼神不測之法力了。其他如「死諸葛走生仲達」這種奇聞,也需要諸葛亮有一定的法術才容易讓讀者相信。
最後,在元初全真教盛極一時,影響很大。
我們從雜劇中更明確地看到徐庶就曾直言要全真養性,在家修道的說法。大概同屬於江夏八俊的諸葛亮等人都是此中人物。所以,元人把諸葛亮塑造成道士、神仙,為了修行而隱居在茅廬裡,不肯出山,也有全真道士的影子。
千百年來,歷史人物諸葛亮被不同層次的群體儒化為聖賢代表,神化為半人半仙,智化成聰慧之果,最終定型為家喻戶曉的藝術典型形象,成為文藝長席裡一顆璀璨奪目的明珠,其形象的變遷和重塑實質是歷史社會心態的歸結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