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真的與劉備面和心不和? 反對討伐孫權

站內查詢

請輸入關鍵詞:

三國趣話

諸葛亮真的與劉備面和心不和? 反對討伐孫權

核心提示:劉備得到了諸葛亮,說自己好像是魚兒得到了水一樣,從此對他是言聽計從,那關係也是一天比一天情深。相比之下,連關羽、張飛這些老兄弟好像都不如兩人親密。

白馬非馬

曹丕稱帝以後,蜀地人勸劉備當皇帝,劉備不許,可是諸葛亮說了一番話,劉備就同意了。臨終,劉備更是把兒子托付給諸葛亮,讓他們像對待父親一樣對待諸葛亮。從此以後,他們倆就被視為君臣關係的榜樣,然而,他們兩個真的是鐵板一塊,從來就沒有分歧嗎?

堅定伐吳

應該說,不僅是有,而且還非常重大。這就是對待吳國的問題。孫權偷襲荊州,殺掉關羽。劉備當了皇帝以後,要報復關羽被殺的恥辱,公元221親率「諸軍伐吳」。劉備被東吳孫權部將陸遜打敗,不得已退守永安,一年多後病重死去。出征前,蜀國「群臣多諫,一不從」,那意思是說,臣下很多人都勸諫劉備,不要進行這次戰爭,但劉備一概不聽,堅持伐吳。

內心反對

那麼,在這些提反對意見的群臣當中,有沒有諸葛亮呢?這次東征,諸葛亮沒有隨軍前往。這倒不能說明什麼問題,皇帝「御駕親征」,留下最為倚重的大臣和太子守國,這也是常理。

《三國誌·蜀書·法正傳》當中有一句話,說明諸葛亮是反對這次東征的。諸葛亮歎息說:「法孝直若在,則能制主上」這句話說明,不管諸葛亮有沒有勸阻劉備東行,他在內心是反對這次東征的,因為在他說這話的時候,劉備還活著。

沒有實權

但不勸說不等於內心贊同,縱觀劉備與諸葛亮在對待東吳問題上,兩人始終是有區別的。諸葛亮一生都主張對東吳聯合,從來都不主張對東吳用兵,這已經成為諸葛亮觀念裡的東西,不可改變。只不過,在劉備在世時,蜀漢軍國大事最終決定權在劉備手上,諸葛亮只能建議,不能決斷而已。劉備死後,諸葛亮成了蜀國實際上的當家人,馬上就派出使者,與吳國建立親善友好關係,並建立了兩國的同盟。

刀兵相見

而劉備則不同,他對東吳始終是一種現實的需要,有益於自己則聯合,不利則刀兵相見。即便是在聯合期間,劉備也始終保留著一份警惕。等到漢獻帝劉協建安二十四年,劉備自己率先當上了漢中王,這也是導致東吳偷襲荊州,殺死關羽的原因所在。當皇帝後,劉備以報復關羽被殺為名東伐吳國,兩家舉國為敵,孫權提出和解,被劉備拒絕。失敗後的第二年,孫權提出來和解,劉備反而同意了。

內外一致

劉備和諸葛亮為什麼有分歧而不為人所覺察呢?任何一個團體內部不可能沒有矛盾,但內部的分歧和矛盾是不應該表露於外的,尤其是作為封建社會的臣下,更不能表現君臣之間的不一致。諸葛亮是古代的優秀政治家,是封建社會臣子的典範,他非常懂得,自己既然不能阻止劉備東征,就只有全身心的支持。

共2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三國趣話
三國蜀漢
三國曹魏
三國東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