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劉禪和諸葛亮很感興趣的小夥伴們,三國網小編帶來詳細的內容供大家參考。劉禪都已經登基稱帝,諸葛亮為什麼不還政給劉禪?諸葛亮上朝時為什麼還要帶著兵?諸葛亮有什麼不軌之心嗎?
帶甲仗和帶甲士是兩個完全不同的概念。
諸葛亮帶甲士百人這一個說法在《三國誌》中沒有出現,但在《晉書》中出現。
詔溫依諸葛亮故事,甲仗百人入 殿,賜錢五千萬,絹二萬匹,布十萬匹。——《晉書·列傳·第六十八章》
很多質疑諸葛亮有不臣之心的人如獲至寶,認為這就是最重要的證據。
陳壽對白帝城托孤是這樣評價的:
及其舉國託孤於諸葛亮,而心神無貳,誠君臣之至公,古今之盛軌也。
陳壽說這是兩個無比信任,堪稱為後世典範,但是很多人不相信,哪怕皇帝對大臣這樣說,皇帝都不是對大臣要防著嗎?他們就展開推測說這是劉備在測試諸葛亮,已經伏好刀伏手之類的。
陳壽是離諸葛亮最近的人,他替晉朝修前朝志,他可以作出如此好評價相信不是吹捧之詞。要知道陳壽的父親在馬謖一事上受到牽連,陳壽又被諸葛亮的兒子看不起。
這些情況考慮進去,陳壽還是如此評價諸葛亮,相信當時劉備托孤諸葛亮是真心的。
因為很多人不相信,就順著不相信的路去看問題,如同疑鄰盜斧一般,認為諸葛亮每一次都帶著甲士上來,顯然是怕劉禪收拾了他。
這裡有一個天大的誤會,甲士和甲仗是不一樣的。雖然都是帶甲的戰士,但一字之差,性質就不一樣了。
你帶甲士上來顯然是對皇帝不信任,但是甲仗則不一樣,那是突顯諸葛亮的一種規格和特遇。諸葛亮被稱為相父,肯定要有一定的規格來突顯他的不一樣。
增班劍為四十人、甲仗百人入殿——《南齊書》
這個記載是劉宋朝對蕭道成的賞賜,也就是他的規格除了百人甲仗,還可以有持劍者四十人。有人就會說蕭道成不是最後取代了劉宋,正好證明諸葛亮也有異心。
我們再來看一個例子:
元法僧本來是北魏人,後來投降南朝梁。梁武帝給元法僧特權。
法僧以在 魏之日,久處疆埸之任,每因寇掠,殺戮甚多,求兵自衛,詔給甲仗百人,出入禁闥。——《梁書》
難道這是元法僧想奪梁朝皇帝的位置嗎?難道他已經控制了南朝梁?顯然不是,這是梁武帝給他的特權,元法僧最後在南朝活到83歲去世。
再來看一個例子:
命宣城公鸞甲仗百人入殿, 陳顯達、王晏、徐孝嗣、蕭諶各五十人入殿——《南史》
宣城公鸞是侯鸞時任驃騎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 錄尚書事、都督、揚州刺史,陳顯達是司空,王晏是尚書令,剩下就不一一介紹了。
從上面可以看出官大點可以帶百人,官小一點可以帶五十人,再上一點就是增班劍的人數了。
這就是排場,重要的事情說3遍,這只是排場並不代表諸葛亮有什麼異心。
劉禪知道自己的能力不行,有諸葛亮幫他守著,他開心得要命。如果他真的怪諸葛亮不還政,你覺得他在諸葛亮死後還會將女兒嫁給諸葛亮的兒子嗎?還會繼續重用諸葛亮的兒子嗎?他還會重用諸葛亮舉薦的繼位人蔣琬嗎?
當時就有大臣李藐上書劉禪說諸葛亮死得好,這是一個權臣,結果劉禪將李藐殺掉。要知道劉禪真的想報復,李藐的上書就是最好的借口。劉禪殺李藐表示什麼?
表示他對諸葛亮輔政的肯定。
既然是肯定,那還還是不還有區別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