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蜀漢派系很感興趣的小夥伴們,三國網小編帶來詳細的內容供大家參考。
三國是一個軍閥割據,戰亂橫生的年代。在小說三國演義中,劉備似乎是鐵打的正面主角,但實際上,三國時期的各路諸侯大多都是為了自己的王霸大業在你爭我奪。
直到三國鼎立時期,吳國應算最太平的一塊寶地,江東地區後來的繁榮就是在這個時候開始起建,孫權對中華民族在這一點上還是有著不朽功績的。
曹魏政權雲集著各路賢才良將,但大體上也就是曹氏一派和保皇派之間的明爭暗鬥,在曹丕篡漢之後,就成了曹家與司馬家等氏族的爭鬥了。雖說曹魏政權看似天南海北哪裡的都有,又是曹操東征西討在各個時期收攏的部下,若論派系應該非常雜亂,但實際上卻恰恰不是很亂,因為除了曹家親族和保皇派的一些中堅力量外,其餘人等幾乎都是降臣叛將出身,之間關係又太過複雜,所以根本無法構成具有規模的派系。
與曹魏相反,蜀國從表面上看,彷彿劉備的威望可以凌駕於所有人之上,絕對掌握著蜀國的中央政權。但實際上講,至少在蜀國建國之初,最為鼎盛時期,內部的派系之分最是清晰。這是因為蜀國眾部將大多都是劉備一手提拔栽培,跟隨其東征西戰多年之人,這些人始終都在劉備陣營,地位也都非常穩定,其屬下將士常年累月跟隨自己,自然就逐漸形成了蜀國內部的各個派系。
或是在失去舊主後投靠劉備者,他們之前本就是一方豪傑,在跟隨劉備後也一直沒有離開,地位十分穩定,自然也就逐漸形成了各自的派系。
這也是為什麼劉備在稱帝之後一改之前仁義之君的姿態,開始嚴格要求屬下文臣武將的原因。當時包括諸葛亮、趙雲等人都能看出,他們的主公變了,可他們也知道,這就是帝王之術,因為蜀國內部存在著諸多派系,只有嚴格要求下屬,並且秉公執法才能使得各派系不出亂子,更不會引起內部爭鬥。
那麼,蜀國究竟有多少個派系呢?
個人認為,至少在蜀國鼎盛時期,內部存在著五大派系,此五大派系無論從形成的經過還是屬下將領的組成都十分明顯,在對外問題上,五大派系始終能夠保持統一,均尊奉劉備調遣,但在內部,五大派系屬下的將領雖沒有什麼明顯矛盾,但互相之間還是存在的裡外之分,彷彿各個小山頭一般。
其中,最大的一股派系自然是劉備自己的嫡繫了。籠統的講,劉備的嫡系還是要涵蓋諸葛亮、趙雲、關羽和張飛的,但因為關羽屬下自成一派,又獨自坐鎮荊州,所以關羽一派只能算是劉備的一個旁支,而不能算作自己招手即來的嫡系。
而他的另一個把兄弟張飛也是獨自坐鎮閬中,但距離劉備較近,屬下並沒有形成一定的勢力規模,所以張飛還暫且算作劉備的嫡系近支,這也是為什麼張飛的兩個女兒都先後做了蜀國皇后的原因。另外,趙雲、諸葛亮等人在蜀國初期最為鼎盛的時候也都在劉備身邊,作為一路追隨他走到最後的兩個近臣,自然是嫡系中的嫡繫了,另外還有簡雍、糜竺、孫乾、王平等人也在其中。
關羽雖說是劉備的把兄弟,若論親近,自然是其嫡系。但關羽在蜀國建立以後就從未在劉備身邊,恐怕至死也沒去過成都皇宮面聖,所以在蜀國建立以後,關羽並不能算作劉備的身邊人,只能算是鎮守荊襄的蜀國東路統帥。而且,關羽屬下一直都雲集著一批鐵桿心腹,在鎮守荊襄期間更是文臣武將眾多,均視關羽為自己主公,所以關羽雖然是劉備的兄弟,也是其心腹之人,但早已自成一派,算是劉備的一個親近旁支。
關羽屬下將領包括其義子關平,親隨周倉、廖化,還有糜芳、馬良、趙累、傅士仁、伊籍等人,其部下無論從能力還是戰力上講,都要比當年劉表統領荊州時還要強。
除劉、關二人外,蜀國的第三大內部派系就屬以李嚴為首的原巴蜀一派了。巴蜀原有勢力中,以文臣居多,武將本就平庸,且為數不多的都戰死了。只有嚴顏、吳懿等人還可稱作著名將領,有著一定統兵能力。
相比武將,巴蜀原有勢力中的文臣可謂名士眾多,其中很多人在劉備死後都成了蜀中的當家棟樑,輔佐二世主劉嬋為蜀國之後的四十年做出了很大貢獻。
其中就包括李嚴、黃權、費觀等人,包括後來的蜀漢四相之一的費禕也是其中之一。
在蜀國內部,除了此三大派系之外,馬超的馬家軍自然算是一支蜀國的外來勢力。馬家軍以馬超、馬岱兄弟為首,本來就不是劉備嫡系,連旁支都算不上,歸屬劉備後依然自成一派,如同蜀漢政權的僱傭軍一般,不過在馬超死後,群龍無首的馬岱等人還是逐漸歸入到了諸葛亮麾下,成為諸葛亮六次北伐的一大中堅力量。
蜀中五大派系中的最後一個,看似是一盤散沙,但卻都是來自同一地區,那就是在劉備取得荊州之後打下的零陵、桂陽等四郡,這些地區在被劉備攻取後,文臣武將大多歸順了劉備,其中武將居多,自然以名聲最大的黃忠為首,在黃忠死後,魏延就是他們這些人的領軍人物。
這些人雖沒有形成統一的勢力,但因為都是在同一時期歸順的劉備,又不屬於任何派系,所以自然也可算作自成一派。
蜀國在鼎盛時期,雖然內部有著此五大派系,但相互之間卻十分友好,又能抱成一股繩同仇敵愾。這是因為他們大多都是追隨劉備多年之人,即便是後來歸順的黃忠、馬超等勢力也是要麼與曹操有著國仇家恨,一心復仇者,要麼均是職業軍人又受劉備大恩,所以對劉備自然是馬首是瞻。在黃忠、馬超去世後,這些群龍無首的將領也都與荊州敗歸的關羽餘部和趙雲等劉備生前的親隨嫡系統一歸屬到諸葛亮帳下,使得諸葛亮成為蜀漢朝廷中獨掌大權的人物,也成為周公一般的一代賢相。
但無論是劉備生前的蜀漢鼎盛時期,還是後來的諸葛亮輔佐幼主,蜀漢政權雖然內部派系分明,卻從無發生過大的內亂,這也足以證明了劉備識人善任和極具凝聚力的能力,他為蜀漢打下了一個好底子,即便在之後諸葛亮輔佐幼主時,文臣武將們還會念及先皇的恩澤忠心事主,甚至放棄各自派系間的利益得失攜手發展國家,北伐中原,意圖完成劉備生前遺願。
可惜諸葛亮在劉備死後窮兵黷武,六次北伐使得蜀中大傷元氣,又都無功而返,最後還是沒有達成劉備的夙願。
清朝名士趙藩為武侯祠寫的對聯就明示了蜀漢中後期諸葛亮的一大敗筆,""能攻心則反側自消從古知兵非好戰,不審時即寬嚴皆誤後來治蜀要深思"。說的就是蜀漢沒能完成統一夙願,主要是因為諸葛亮作為一代賢相,知人善任治理國家的能力很好,但他並不是個真正知兵的人。因為他不懂得審時度勢,運籌帷幄的道理,在沒有把握的前提下還要數次攻伐,耗盡了國力,又怎能在機會到來時拿出實力一舉成功呢?這也就是蜀漢失敗的主要原因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