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末三國時期,劉備在諸葛亮等人封輔佐下,逐漸有了荊州之地,並以此為根基對外擴張。建安十八年,劉備在益州牧劉璋的邀請要率軍入蜀,身邊僅帶了軍事龐統及大將魏延等人,而諸葛亮、關羽及張飛都鎮守在荊州。不久後,劉備與劉璋決裂,因龐統不幸中箭身亡,故寫信於諸葛亮,讓他帶著張飛、趙雲等人入川支援,留下關羽一人鎮守荊州。
關羽剛愎自用,放棄了諸葛亮所制定的聯吳抗曹的戰略決策,對東吳之主孫權相當藐視。後來,關羽在襄樊之戰中生擒於禁,斬殺龐德,一時間威震華夏,令魏國和東吳相當畏懼,就決定聯合起來圍剿荊州的關羽。最終,關羽因腹背受敵,兵敗被殺,荊州之地落入東吳之手。
聽聞二弟關羽被殺的消失,劉備哭暈了好幾次,暴脾氣張飛更是怒氣衝天,發誓要為二哥報仇。公元221年,劉備於成都稱帝,建立了蜀漢政權。同年,不顧眾人的阻攔,劉備就集結了數萬蜀軍,以為二弟關羽報仇的名義殺向東吳。在東吳大將陸遜的率領下,在夷陵之戰中大敗蜀軍,劉備本人也差點戰死沙場。
夷陵之戰的失敗,讓剛建立的蜀漢政權岌岌可危,大部分家底都被劉備敗光。公元223年,劉備因承受不住如此大的打擊,加上年過六旬,最終病逝於白帝城,給諸葛亮留下了一個爛攤子。此時的蜀國,實力不僅遠不及曹魏,就連東吳也略遜幾分,或許諸葛亮曾埋怨過,但他卻沒有放棄匡扶漢室之志向,盡心盡力地輔佐後主劉禪。
經過幾年的休整,蜀漢國力稍微好轉,但諸葛亮深知,曹魏的實力也在急劇增長,且增長速度遠超蜀漢。如果按照這種情況,用不了幾年,曹魏將能輕而易舉地消滅蜀漢,到那時諸葛亮將毫無還手之力。於是,不顧眾大臣的反對,作出了一個「明知不可為而為之」的決定,那就是出師北伐,絕不給曹魏留下喘息的機會。
因各種原因,前四次的北伐均以失敗而告終。更令諸葛亮擔心的是,自己的身體一日不如一日,若不能將曹魏謀臣司馬懿幹掉,他將成為蜀漢最大的禍患。公元234年,諸葛亮第六次出祁山,老謀深算的司馬懿,知道自己不是諸葛亮的對手,就採取了堅守不戰的策略,兩軍在渭南僵持了很久。
由於蜀軍遠道而來,若不能盡快結束戰鬥,將會因後期補給問題不戰自敗。於是,諸葛亮費勁腦汁,終於把司馬懿引誘到了上方谷,蜀軍以提前在此地佈置了大量的可燃物,準備一舉將司馬懿幹掉。待司馬懿到達上方谷,諸葛亮命人用火攻,並封鎖了谷口。眼看司馬懿即將葬身於火海,卻突然下起了大雨,完全背離了諸葛亮之前的預料。就這樣,在大雨的幫助下,司馬懿倉皇逃出上方谷,撿回了一條老命。
不遠處的諸葛亮,幾乎已經氣吐血,認為這是天不助漢而助曹,並發出「謀事在人,成事在天。不可強也」的感慨。不久後,諸葛亮因操勞過度,病逝於五丈原,結束了傳奇而又無奈的一生。按照《三國演義》的說法,司馬懿之所以能夠逃過此劫,都是因為上天的幫助,這也是諸葛亮一生最為失算的一次,真的是這樣嗎?後來,有人給出了這樣的解釋。
上方谷的谷底入口窄、腹地闊,兩邊高、中部低,一旦谷內燃起大火,就會產生巨大的熱量。當這些熱量山谷上空的強冷空氣劇烈反應後,就會形成一種對流,從而加速了水汽的凝聚。當水汽達到一定程度後,就會形成雨滴,在重力的作用下落到地面,也就是所謂的傾盆大雨。縱然諸葛亮能掐會算,卻因物理學知識稍微有些欠缺,故讓司馬懿僥倖逃脫,留下了千年的遺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