賢能忠孝的孔融,為何最後落得滿門抄斬的結局?

站內查詢

請輸入關鍵詞:

三國趣話

賢能忠孝的孔融,為何最後落得滿門抄斬的結局?

孔融是東漢末年時期非常著名的文學家,還是儒家學派創始人孔子的二十世孫,自小就十分聰慧,4歲讓梨的美德故事至今依舊被人們廣為傳頌,這則故事甚至還被收錄了小學教材中,相信大家都有印象吧!但是這麼一個賢能有孝道的人,最終卻落得滿門抄斬,這是為什麼呢?,感興趣的讀者可以跟著三國網小編一起往下看。

其一便是交友不慎殃及自己,孔融自小便是天賦異稟,才智出眾,結交了一大批的高雅名仕,其中便有一個人就叫作禰衡,個性恃才傲物,當孔融向曹操舉薦禰衡時,禰衡由於看不慣曹操的作為便稱病不去,因此得罪了曹操,曹操便多次想羞辱禰衡,其中便有次讓禰衡這個高雅之士去擊鼓助興,可禰衡一個光腳不怕穿鞋的人,竟裸身擊鼓反擊曹操,其間還多次道出曹操的一些無恥行徑。

曹操看到這種情形氣得火冒三丈,但並不好當面發怒,由此便埋下了仇恨的種子,同時也對舉薦禰衡的孔融產生恨意。

其二是孔融作為漢臣,十分的有氣節,即便東漢王朝風雨飄搖,他也忠心不二,對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的行徑大肆辱罵,引起了曹操的不滿。

其三便是孔融這人十分喜歡議政,而且性情耿直,用現在的話來說就是個十足的「噴子」,多次在大庭廣眾之下對曹操的決定冷嘲熱諷,而曹操是個自視甚高的人,自然眼裡容不得半點沙子,這點從他的詩中便可以看出,比如《龜雖壽》中的「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又比如和劉備青梅煮酒時的一句:「天下英雄,唯使君與操耳。」無不體現曹操的雄心壯志,這樣的人怎會忍受孔融的冷嘲熱諷呢?

在這一系列的原因之下,曹操終以「誹謗朝廷,圖謀不軌」的罪著名將領其逮捕,當時孔融的兒子僅僅只有八歲,孔融憐惜自己年幼的兒子,便對使者說:「罪我認了,可以放過我的兒子嗎?」不待使者回話,孔融的兒子便說出「覆巢之下,安有完卵」。說完就拔劍自刎了。

共2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三國趣話
三國蜀漢
三國曹魏
三國東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