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諸葛亮死後二十年時間裡,蜀國的內政、軍事、外交大權先後由蔣琬、費禕把持。
諸葛亮生前數次舉兵代魏,死後留下了一個千瘡百孔的蜀國,人民生活困苦,經濟蕭條。蔣琬掌權以後,不再像諸葛亮那樣興師北伐,而是把重點放在了國民經濟建設上。他在位期間採取了休養生息的政策,使蜀國國力得到快速提升,凡是戰事能免則免,盡量不讓國力受損。
蔣琬採取保守避戰的策略,以致日後在曹魏發生內亂之時也沒能及時把握機會,白白浪費了一次大好的伐魏機會。
公元238年,劉禪改國號為「延熙」。這一年,魏國的遼東地區發生了叛亂,蜀魏邊境地區空虛,此時正是伐魏的大好時機,劉禪命蔣琬為大將軍去漢中駐軍,準備發動對魏國的戰爭。
完成丞相遺願的時機終於來了,姜維隨蔣琬一同到了漢中,並不斷偏師西進,發動了一些試探性的小戰事。然而蔣琬並沒有迅速地展開這次北伐,其中原因很多。為了避免重蹈諸葛亮的覆轍,他制訂了新的北伐出兵計劃。來漢中一年後,劉禪任命蔣琬為大司馬總領軍務,姜維為司馬,正式準備北伐。
然而上天很愛跟姜維開玩笑,好不容易等來的北伐機會,卻因為蔣琬生病而耽誤了。因為蔣琬是北伐的最高指揮者,他一生病立刻使軍隊行動受到了影響,加上朝中大臣不贊成蔣琬的北伐方案,於是北伐計劃最終擱淺。
蔣琬
兩年後曹魏內亂平定,大好的北伐時機飛走了。
蔣琬生病以後在涪縣養病,病情不但沒減輕,反而越來越重。他知道自己的日子不多了,向後主建議由費禕作為自己的繼位人,代理軍國大事,同時舉薦姜維為征西大將軍,兼任涼州刺史。
費禕是一個非常保守的人,他實行的政策比蔣琬的政策更為保守。費禕認為蜀國應當把發展國力放在第一位,反對北伐。費禕一直限制姜維用兵,在他執政後數年間,從未開展過大規模的北伐活動。
姜維曾多次在朝堂之上奏請蜀主伐魏,但劉禪是一個沒主意的人,一切都憑費禕裁決。費禕對姜維的建議一直表示否決,這讓姜維鬱鬱不得志。時間漸長,姜維與費禕之間出現了裂痕。
北伐中原是丞相的遺願,姜維沒有忘記丞相臨終前看自己那堅定的眼神,那眼神中透露出來的是信任,是期望,而現在......丞相都已經逝世了十餘年了,但是北伐的大業卻絲毫沒有進展,這讓姜維感到愧對丞相。每當想到北伐,姜維都會備感神傷。
在費禕當政時期,蜀國也並非天下太平,我不犯人,並不代表人不犯我。
延熙七年(公元244年),魏國派大將軍曹爽征伐蜀國,費禕、姜維迎戰魏軍,在漢中一帶大敗曹爽。
延熙九年(公元246年),汶山郡(今四川省汶川西南)平康縣(今四川省松潘西)出現夷族叛亂,姜維採用恩威並重的方法迅速平定。
延熙十二年(公元249年)朝廷授予姜維符節,攻打雍州。此時的雍州刺史郭淮已經升任為征西將軍。在這場戰役中,費禕仍然限制姜維的兵力,但是在這種情況下姜維仍然能與魏國著名將領郭淮、鄧艾打個平手,經此一戰姜維伐魏信心大增。雖然在此期間姜維升任為衛將軍,與費禕一起擔任尚書之職在朝中理事,但姜維仍受到費禕的制約,因為最關鍵的問題是費禕掌握著兵權。
由於兵權一直掌握在費禕手中,致使姜維的北伐計劃一直不能展開,這使他非常痛苦,也使他非常痛恨費禕。
在費禕的執政生涯裡,費禕奉行的一貫是止戈休兵、保境安民的政策,對於戰事向來反對。每次給姜維的兵力不過萬人,這讓企圖大舉北伐的姜維感到束手束腳。
掌握軍權,一直是姜維的夢想。延熙十三年(公元250年),在出兵隴西,征討郭淮的戰爭中,姜維俘虜了魏中郎將郭循,從那一天起,姜維的夢想逐漸變成現實。
延熙十六年(公元253年)正月,蜀漢政權第三任執政者費禕,在其駐地漢壽(即葭萌關)舉行歲首大會,大宴群臣。席間,正當費禕喝得有些醉意時,左將軍走了過來向他敬酒,在費禕仰頭喝酒的瞬間,左將軍突然從懷裡抽出一把鋒利的匕首,朝費禕的胸膛狠狠地刺去,費禕慘叫一聲當場身亡。
這個左將軍就是郭循。
郭循殺害費禕後,沒多久就被處死了。郭循的死不足慮,但是費禕的死,卻是蜀國政壇的一件大事,它標誌著蜀國自諸葛亮死後所採取的防禦性國家戰略再起了大變動,蜀國鷹派勢力的抬頭。
郭循是魏國降將,姜維在延熙十三年(公元250年)出兵隴西,征討郭淮時將他俘獲。郭循殺害費禕七個月以後,魏國下了一道詔書,對郭循捨身成仁的舉動表示嘉獎。
郭循刺殺費禕,從國與國之間的矛盾方面來說,有一定的合理性,可以理解為郭循"身在蜀營心在魏",但是這裡還是有許多的疑點。
沒人知道為什麼魏國在郭循死了七個月後才發佈詔書嘉獎郭循,也沒人知道為什麼郭循已經是蜀國的左將軍,位尊職高,還要刺殺費禕,也沒有人知道"良史"陳壽為何不在史書中寫明其為受魏國指使,但我們可以通過諸多的疑點來一層一層地剝開蒙在真相表面的外衣,對事件做一番合理地推測。
首先,為什麼陳壽沒有在史料中寫明郭循是受魏國指使。
郭循殺費禕是沒有理由的。郭循是蜀國的左將軍,早就有機會接觸費禕,為什麼要在三年之後才動手,而且是在大庭廣眾之下?所以說,他的幕後一定有人指使。依常理來說,死了一個老百姓官府也會調查一番,為什麼死了國家的"總理"卻遲遲給不出原因。劉禪是不可能不調查的,如果調查出了是受魏國指使,必定會公示天下,對魏國的惡行進行譴責,陳壽也自然會在史書中記載下來。但是蜀國卻秘而不宣,直接處死了郭循,直到魏國對郭循的行為表示嘉獎才有了一個似乎可信的說法,而這時距離費禕被刺已經過了七個月的時間,如果郭循真是魏國的"臥底",那麼完成了這麼大的任務,為什麼沒有及時嘉獎呢?顯然受魏國指使的說法是站不住腳的。
一個非常可能的情況就是,劉禪調查出了幕後元兇,但是不便告知天下。
這就更奇怪了,為什麼不便告知天下?顯然指使者是一個不能動的人,否則會動搖蜀國的根基。
費禕死後,只有兩個人不能動,一個人是劉禪,這個毫無疑問,還有一個人,就是此時軍隊的最高領導人--姜維。
其次,從動機來分析郭循刺殺費禕的原因。
這不可能是私人恩怨。郭循刺殺費禕時,他已經是蜀國的左將軍,要是沒有人提拔,他不可能迅速地從一個名不見經傳的魏國降將晉陞到那樣高的官職。能升到那麼高的軍銜沒有人大力提拔是不可能的,有能力把一個降將提升到那樣高的軍銜的人只有兩個人,一個人費禕,另一個就是姜維。顯然不可能是費禕提拔的,如果是費禕,郭循接觸費禕的機會一大把,大可不必等到三年後自己做到左將軍時再去殺費禕。而且若真是受了費禕的恩惠,再行殺之,也是為正人君子所不齒的行為。所以,他能做到這樣的位置,必定與姜維有莫大關係。
魏國派郭循刺殺費禕,從動機上來說是講不通的。費禕是蜀國的保守派,在他在當政期間是蜀魏兩國最平靜的一段日子,幾乎沒發生過大規模的武裝衝突。魏國同樣需要安定,蜀國不來攻魏,魏國樂還來不及,不可能刺殺掉費禕而讓鷹派的姜維上台,給自己找麻煩。
姜維與費禕的不和是眾所周知的,姜維一直主張伐魏,而費禕則奉行休戰策略。在費禕當政期間,"(姜維)每欲興軍大舉,費禕常裁製不從,與其兵不過萬人。"從這句歷史記載中我們可以看出姜維被費禕壓制得很慘,那麼少的兵力根本不可能伐魏,這對想完成諸葛亮遺願,收復中原的姜維來說無疑是一個瓶頸。事實上,費禕死後,能夠獲得最大政治利益的,就是姜維。陳壽在《三國誌·姜維傳》裡很有深意地如此記錄道:"十六年春,禕卒。夏,維率數萬人出石營",短短一行字,就把姜維迫不及待的欣喜的心情表現出來了。
姜維
費禕一死,姜維是最大的受益者。
最後,從郭循刺殺費禕的行動來分析。
郭循刺殺費禕是冒天下之大不韙的舉動,大有荊軻刺秦王的架勢。在歲首聚會,大宴群臣的大廳裡,他居然敢明目張膽的在眾目暌睽之下殺害朝廷重臣,可見郭循殺費禕是冒著必死的決心的,擺明了他自己就是要拚個同歸於盡,不想活著回去。
陳壽在其史料作品《傅子》中記了一句:"(姜)維為人好立功名,陰養死士,不修布衣之業。從郭循的冒死行刺的死士行為,到陳壽記載的關於姜維陰養死士的一貫作風,我們不難看出被姜維俘獲,並一手提拔起來的郭循就是姜維手下的死士。
雖然缺乏最直接的證據證明姜維與這起刺殺事件有什麼牽連,歷史資料也只給出了殘缺不全的幾個點,但從動機、能力、條件和其一貫作風中仍舊可以推測出姜維與費禕之死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