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卓為何會失敗,感興趣的讀者可以跟著三國網小編一起往下看。
客觀講,董卓的形象有很大被妖化的成分(喜歡拿道德說事的人先別急著開噴),他的失敗有個人的失誤,但從根子上講,他出現在了錯誤的時間和錯誤的地點。因此,歷史賦予董卓的使命是破壞,而不是重建。
通常認為,董卓亡於人心離散,理由無非以下幾點:擅權專政,失去臣僚之心;殘忍好殺,失去百姓之心;取代皇權,失去天下人心;自私好色,失去擁躉之心。
其實這些都是表面現象,曹操專權玩弄皇帝一點不遜色於董卓;底層百姓只在生存底線起作用,從來不是政治的主人;看看董卓死後,關西軍閥禍亂天下,才知道董卓的領導力有多強。
所以,我們千萬不要被表面現象迷惑,更不能輕信史書臉譜化的記載方式,「刨根能力」是我們洞悉歷史真相,實現「讀史明智」的唯一途徑。
從董卓失敗的幾個關鍵事件說起
1.廢立皇帝
董卓挾持少帝劉辯進駐洛陽後,最駭人聽聞的一件事,就是廢掉少帝改立劉協,同時處死了何太后。
有人說董卓想立一個傀儡皇帝,便於擅權,同時以此樹立個人權威。
這個說法漏洞很大,其一,董卓進京後,急需得到士大夫階層的支持,以他的兵威,樹立權威頂多是錦上添花。事實上,這種冒天下之大不韙的舉動,所帶來的負面效應,要遠遠大於權威的建立,董卓有那麼蠢嗎?
其二,董卓立漢獻帝,其中有一個理由是劉協更聰慧,比劉辯更具人君氣度。問題來了,既然想立傀儡,劉辯不是更適合嗎?為何要改立聰明的劉協?邏輯不通。
2.濫殺士大夫
其實董卓的初衷,是想拉攏士大夫階級對他的支持,為此他也做了很多努力。比如他第一時間解除黨禁,大力提拔在黨錮之禍中受到貶黜的士大夫。有些人不願意配合,比如蔡邕,董卓不惜以恐嚇的手段,強迫他為朝廷效力。
面對跟他翻臉的袁紹、袁術等人,董卓也拿出了極大的耐心,不光沒有追責,還對外逃的他們授以官職,企圖讓他們回心轉意。
即便如此,士大夫階層對他的反對聲依然強烈,有些人外逃,有些人勾結地方勢力,企圖以武裝推翻董卓。董卓由此大開殺戒,準確說,不能指責他濫殺,比如袁隗被滅族,時間節點選擇就很玩味。
其實歷史上權臣遍地,他們為何不像董卓那麼悲催呢?
3.屠戮京師
董卓最慘絕人寰的一件事,就是遷都長安前,對京師洛陽,及周邊地區實行「三光政策」。大軍離開洛陽後,曾經的花花世界洛陽變成了鬼城,從皇宮到民宅一片焦土,從官宦到百姓,人去屋空。
幾年後,漢獻帝劉協還都,不得不挖野菜充飢,官員們大量餓死。這個細節也表明,洛陽被董卓搞成了貨真價實的廢墟。
縱兵劫掠不罕見,可是董卓為何要把洛陽變成鬼城?驅趕老百姓到關中,其實是一件很費力的事,他為何要這麼做?劫掠財物肯定是解釋不通的!
4.困守郿塢
塢堡是民間用於防守盜賊的防禦性建築,董卓修建了佔地相當於今天四十畝地大的郿塢,這個舉動實在太燒腦,他就是帝國第一人,皇宮幾乎都是他家後院,哪個盜賊敢搶他?
更難以理解的是,董卓從洛陽殺到長安,一直屠刀不停,是什麼導致他「精神失常」?
甚至董卓的死,也充滿謎團,呂布真的會因為一個婢女跟董卓翻臉?王允的離間計真的那麼管用?
以上事件,是董卓敗亡的幾個關鍵點,如果目光僅僅盯在膚淺的解釋上,根本看不清歷史真相。
關鍵事件的真相解析
我以個人的理解,對以上事件作如下解讀:
1.廢立皇帝,是董卓砍斷皇權政治基礎的一步妙棋
其實劉辯和劉協,從個人角度來說差異不大,所謂聰明愚笨都是借口。劉辯有一個劉協不具備的優勢——何氏外戚勢力。
董卓進京後,雖然何進、何苗都死了,別忘了何太后還在,圍繞在何氏周邊的士族集團勢力還在。按照東漢的慣例,太后有臨朝聽政權,只要何太后在,何氏勢力可以重建,這顯然不符合董卓的利益訴求。
劉協則不一樣,他的母親早被何太后殺害,他的舅族是平民,漢獻帝劉協登基後多方尋找,才找到自己的舅舅。所以,劉協就是政治孤兒,便於控制。
這才是董卓立劉協,並且殺掉何太后的原因。
以事後的眼光看,董卓這一步犯了個錯,他沒有認識到廢立皇帝,會讓他與士族集團矛盾走向不可調和。他也高估了武力對政治的影響力,滿以為屠刀之下,所有人都會低頭。
2.關東豪門士族集團,是董卓無法媾和的政治勢力
有人可以低頭,但是只有一類人不可能低頭——關東豪門士族集團。
東漢跟任何一朝都不同,它是皇權與豪門士族共治天下的模式。這些豪門士族的待遇也不一樣,洛陽周邊的關東集團,才是帝國的政治核心,比如袁氏、楊氏、荀氏、陳氏等。
關東豪門集團是一個利益整體,它們最大的特點就是抱團與排外。董卓很不幸,他是西涼隴西士族集團一員,跟關東士族尿不到一個壺裡。
董卓以武力挾持皇帝,不光創造了軍閥勢力干預政治的惡例,還強行奪取了原本屬於關東集團分享皇權的政治待遇。所以,無論董卓做什麼努力,關東豪門士族都不可能對董卓低頭,無關品行。
董卓最後殺掉袁隗,就是認識到了這個問題,乾脆決裂!
3.洛陽變廢墟,是董卓對關東豪門集團的釜底抽薪
把洛陽徹底摧毀,雖然很喪心病狂,但符合董卓的政治利益,他要徹底毀掉關東士族集團的政治大本營。
拉攏不行,董卓只有一個辦法,遷都長安,把政治中心遷到離隴西(西涼)集團更近的關中。為了徹底除根,他決定讓洛陽變廢墟,把百姓全都強遷關中。這一招狠毒,相當於為了抓捕獵物,不惜放火燒山。
所以,我們不能把董卓的劫掠,僅僅看作是貪財,其目的遠比謀財還要歹毒!
4.郿塢是董卓失去西涼集團支持後的最後瘋狂
跑到長安的董卓,為何依舊瘋狂呢?很簡單,他發現「家鄉人民」也不支持他。
再次重申,東漢的政權基礎是豪門士族集團,董卓遷都長安,就是希望得到關中豪門士族集團的支持。那麼,關中集團為何也對他緊閉大門呢?
因為董卓犯了一個忌諱,他依靠武裝干預政治,破壞了豪門士族集團政治鬥爭的潛規則。豪門集團之間有衝突,也有合作,都是在規則可控範圍內,基本的訴求是天下不能亂,天下亂就損害了豪門集團的集體利益。
董卓的行為,讓他已經變質為軍閥勢力,軍閥的介入,必定導致政治環境的破壞,動了豪門集團利益的根。
最典型的就是皇甫嵩,雖然表面臣服於董卓,其實心懷不甘。同樣的還有蓋勳、李肅等人。董卓曾經在宴席上,一次性處死數百名北地郡反叛者,又以反叛為罪名,大量誅殺關中舊貴族。可見董卓與西涼集團、關中集團已經徹底翻臉。
王允之所以被董卓選中出任司徒,就是因為他是河東人,不屬於關東集團,從地緣上看,屬於西涼集團。
愈演愈烈的反對聲,令董卓也膽寒,修建郿塢,很顯然是在做最壞的打算,所謂要東征,只是騙人的口號,亦或是給自己打氣而已。
呂布是安定郡人,同屬西涼集團。我們發現,董卓陣營的核心骨幹,基本都是西涼寒族,甚至包括他自己,也算不上西涼豪族。
個人認為,王允、呂布、李肅等人之所以要刺殺董卓,就是見到董卓離豪門集團遠走越遠,成了沒有根基的浮萍,失敗在所難免。所謂桃色新聞,只是文學作品的點綴,怎麼能左右得了政治走向呢?
董卓敗亡的歷史根源
到此,我們可以用三句話總結董卓的失敗:
董卓的身份,決定了他融入不了東漢政治生活的核心層,失去關東豪門士族集團支持的他,注定他只能做東漢秩序的破壞者,而不是建設者。
董卓以軍閥介入政治的做法,讓他站在了關中豪門士族集團的對立面,所以董卓雖然離開了洛陽虎穴,卻又掉進了關中狼窩,他的失敗是必定的。
在失去政治基礎的情況下,董卓錯誤地站在了帝國政治的制高點,又採取了種種激化矛盾的做法,等於給自己的腳下點了一把火,燒焦的是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