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禪到底是個怎樣的君主?和演義中有何不同?

站內查詢

請輸入關鍵詞:

三國趣話

劉禪到底是個怎樣的君主?和演義中有何不同?

劉備作為三國時期蜀漢的開國君主,相較於曹操有那麼多優秀的兒子,卻只有一個獨子劉禪,因此對這個孩子關懷備至疼愛有加。

對劉禪最直接的印象是一個昏庸無能,胸無大志,甚至於說有點傻的這麼一個君主,但是作為一國之君,並且安安穩穩做了四十多年皇帝的,還真的不得不誇讚這個「傻」皇帝。那麼真實的劉禪到底應該是個什麼樣子?

1,劉禪腦子有沒有問題?

自古以來,很多昏庸的皇帝即使在位之時無所作為,吃喝玩樂,但是亡國之後也是懊悔莫及,長吁短歎,像劉禪這樣「放得開」的可以說是唯一一個。一句「扶不起的阿斗」,就把劉禪給死死按在了昏庸無能的印象牆上,再加上一個「樂不思蜀」,活脫脫展現了一個沒心沒肺的劉禪,亡國之後還安樂地享受。我們拋開這兩句俗語,首先來分析一下,劉禪的腦子正常不正常。

先從正面劉禪自身來分析,劉禪是劉備在荊州投靠劉表的時候出生的,一直到劉備當上漢中王,立劉禪為王子,劉備稱帝后立為皇太子,從來沒有說劉禪智商有問題的事情,而且劉禪在劉備死後對劉備的囑托也是照實執行,沒有什麼不妥的地方,蜀國在他和諸葛亮的配合治理之下,算是慢慢的復興。所以從歷史記載來看,劉禪根本不存在腦子有問題的事情,這個事情可以說是後來的藝術形象的加工,導致人們的錯誤認識。再從側面來看,劉備對劉禪的封禪可以看出來,劉禪一直是他心中的第一繼承人,劉備從當上漢中王的時刻起,就認定了劉禪當嗣子,即使到托孤的危難之時,對劉禪一直沒有什麼否定的地方,反覆考慮之下,劉禪還是最合適的人選。再從其他的人物評價來看一下,諸葛亮首先說:「朝廷年方十八,天資仁敏,愛德下士。」諸葛亮說劉禪是個仁德聰敏,崇尚德行,禮賢下士的人,如果說劉禪腦子有問題,諸葛亮是奉承的話,再這麼說劉禪不等於諷刺了嗎?所以說,即使諸葛亮是奉承,那麼劉禪至少智商不存在問題,行為舉止也沒有什麼不妥,所以劉禪肯定是個正常人。而且是善於做好外部表現的人。說他弱智,純屬謬談。

2,劉禪與諸葛亮的關係怎麼樣?

劉備死之前讓劉禪事諸葛亮如父,劉禪對諸葛亮有沒有事之如父?並沒有,劉禪對諸葛亮可以說是敬畏有加,但是並不像父子的關係那般親切,也沒有稱呼其為父親之類的稱謂,劉禪即位後把所有事情都交給諸葛亮,而且劉禪不斷地給諸葛亮加官進爵,讓諸葛亮真正地大權獨攬,是對諸葛亮工作能力的信任,他認為諸葛亮能夠處理好所有事情,自己並不需要干涉太多,當然也不是不管,對國事方面劉禪也是稍有留意,對諸葛亮北伐雖不是很贊同,但是依然是傾力支持。劉禪對北伐考慮的方面是蜀國自身的國力消耗,並且多年戰亂徒勞無功,但是諸葛亮考慮的是天下大勢,蜀國圖強之略,雖然劉禪比不上諸葛亮的眼光長遠,但是也算得上是個仁德有識之君。劉禪對諸葛亮是尊敬的,畢竟是功勞非常大的老臣,而且又是自己的父親托付國事的大臣,但是劉禪對諸葛亮也是有意見的,主要是政治上見解的不同。所以劉禪在諸葛亮活著的時候是活在陰影之下,享受著皇帝的生活,卻不能左右國家的方向,但是劉禪也是有自知之明,非依賴諸葛亮不可。而諸葛亮對劉禪則是一副諄諄教導的師傅的姿態,從出師表中我們也可以看出,諸葛亮對劉禪寄予的希望是很大的,他希望劉禪能聽賢任能,在自己不在之時,能夠親賢遠佞,好好地治理蜀國,但是諸葛亮從生到死都沒有放權,這也是諸葛亮一個失誤,並沒有給劉禪帶來能力的提升,只想著自己能夠在有生之年,興復漢室,還於舊都。所以,劉禪與諸葛亮整體關係和諧,相互之間一個是誨人不倦,一個是恭敬有禮,略有分歧,以劉禪的讓步而歸於一體,所以說在處理這段關係上,劉禪顯得比諸葛亮還要圓滑一點。

3,劉禪有沒有能力?

上文中提到劉禪有其能力,一是很好地完成了劉備的托孤時留下的人物,將國家大權悉數轉移給了諸葛亮;二是與諸葛亮的相處中,懂得圓滑謙讓,諸葛亮說得不好聽一點,也算是個權臣,劉禪收劉備托孤那句,如其不才,君可自取的影響,恐怕也不敢對諸葛亮造次。那劉禪還有哪些能力?劉禪為政能力也是很強的,諸葛亮死後,劉禪沒有繼續北伐戰爭,而是穩定下來求發展,我們不說劉禪的這一舉動對以後形勢的影響,就單看劉禪能將蜀國治理地國泰民安,經濟復甦的樣子,也能體現劉禪的能力,劉禪在諸葛亮死後也是想朝著自己的想法努力,並沒有給蔣琬,費禕等丞相的權力,不讓權力下放,自己也是抓了軍權。所以說,劉禪治理國家,維護穩定是有一套的,這一點絕對是學習了諸葛亮的能力,所以諸葛亮誇他聰敏絕對不是阿諛奉承,而是實實在在的聰慧。但是蜀國終究是滅亡了,而且是不戰而降,這讓人不得不凌亂了,劉禪腦子裡究竟在想什麼?劉禪有一些致命的缺點,首先是觀點立場不強,劉禪並沒有對興復漢室有非常高的認同感,他出生較晚,等懂事的時候,劉備也基本是事業的頂峰了,所以劉禪並沒有吃過太多的苦,漢室也基本不存在了,對曹魏也沒有特殊的敵對情感,興復漢室的這些理想基本都是劉備和諸葛亮灌輸給他的,他自身有可能存在著不贊同的想法也未可知,劉禪後來選擇投降曹魏也是因為立場不夠堅定,目標觀點不夠鮮明;再者,劉禪的進取心不強,沒有了「漢」這個旗幟的召喚和指引,劉禪的在諸葛亮生前是全力支持諸葛亮北伐,但是諸葛亮死後,馬上就想著把自己的日子過好,不求外部的擴張,只想著修養生息,讓國力富強,過上好日子,殊不知,蜀國的發展速度在益州這種閉塞之地,怎麼也不可能發展過吳魏,最後,劉禪主見不強,諸葛亮在世時整個被諸葛亮左右,但是死後,先後經歷了蔣琬,費禕,姜維等都是帶領蜀國的大臣,外部恐怕真正見識到劉禪本人的並不多,而且到最後竟然被譙周的三言兩語將偌大一個蜀國拱手讓人,將整整齊齊的軍隊送給別人任人魚肉,豈不惑乎!

假想劉備如果在生前就統一了中國,百年之後再傳位給劉禪,劉禪必能將整個國家治理的井井有條,國富民實,後事評價也必定是仁德愛人之君。而偏偏其繼位於最危難的時刻,他沒有志在天下的雄心,也沒有興復漢室的理想,只想著將自己的日子過好,對於整個中華民族的統一來說劉禪的能力是卓越的,劉禪的投降是仁義的,但是對於蜀國來說,劉禪缺乏背水一戰的決心,不具備一股不屈不撓的志氣,只能被人視為懦弱無能,扶不起的阿斗!

共2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三國趣話
三國蜀漢
三國曹魏
三國東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