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三場大戰裡有哪幾個共同點?官渡之戰中袁紹為什麼失敗?

站內查詢

請輸入關鍵詞:

三國趣話

三國三場大戰裡有哪幾個共同點?官渡之戰中袁紹為什麼失敗?

親們知道三國裡有三場大戰決定了局勢的走向。

官渡之戰決定了北方的霸主歸屬,赤壁之戰決定了三分,而夷陵之戰決定了三國的最終形態。

這三場戰爭有三個共同點。

一是首先發起戰爭的都是輸的一方。這跟打麻將一樣,誰叫著湊桌打麻將的,最後一定是輸的。

二是,誰會玩火,誰會勝。官渡,曹操燒了袁紹的糧倉,勝。赤壁,周瑜燒了曹操的船,勝。夷陵,陸遜燒了劉備的營寨,勝。

其實後面還有一個共同點,就是所有的失敗者,失敗的最終原因不是敵人太強大,而是自己出了問題,他們都是被自己打敗的。

比如官渡之戰,袁紹為什麼敗?曹操套路深是一個原因,但主要還是袁紹自己內部出了問題。

袁紹有無數條路可以勝,但最後就是選了失敗的那條。

比如這一場戰爭對袁紹而言,是一個在錯誤的時候錯誤的地點發生的戰爭。

時間上太早了,袁紹沒有必要這麼匆忙就發動戰爭,他急於發動戰爭,大概是因為除了曹操之外,沒有別的對手了,而且他的老弟袁術也坑哥哥,要把那個傳國玉璽送給他。袁紹一興奮,再一看,不服他的就許都那個矮胖子,懟他!

但沮授勸他,我們剛跟公孫瓚打,本身也很疲勞,現在應該養精蓄銳。而且也不應該跟曹操決一死戰,只需要屯重兵於黃河,然後分派精兵不停騷擾,一定能拖死曹操。

這是一個必勝之計,但袁紹沒有採納。而是匆忙要決一勝負。

另外就是錯誤的地點,曹操把戰線拖後,來到了官渡,這樣,曹操就有主場之利,袁紹相當於客場作戰。

但最關鍵的是,袁紹的人心不齊。

曹操這邊,除了孔融這些邊角料人物唱衰之外,無一不是齊心協力。

而袁紹這邊,荀彧一句話就點明了袁紹必敗的原因:田豐剛而犯上,許攸貪而不治,審配專而無謀,逄紀果而自用,此數人者,勢不相容,必生內變。顏良、文丑,一夫之勇耳,可一戰而禽也。

謀士參謀猛將各有心事,各有矛盾,根本力使不到一塊。於是,那些良策,袁紹一個不用。有意思的是,袁紹前線打仗,後方反腐,把許攸的親屬抓了起來,這不是自亂陣腳嘛,兩件事就不能分開搞?

最後關頭,連張郃的建議也不用,張郃也直接投奔了曹操,如此內亂,袁紹安能不敗?所以他是被自己打敗的。

赤壁之戰,這一場戰爭,曹操也不是敗於周瑜,也是被自己打敗的,一個是曹操自己的士兵遇上瘟疫,生病的人很多。最重要的是,他的謀士參謀出了問題。

曹操敗後,曾經哭過郭嘉,說奉孝在此,我何至如此啊。

這就有點怪了,曹營謀士參謀如雨,什麼時候光靠郭嘉一個人拿主意了?這只能說明,在赤壁之戰時,曹營的謀士參謀集體罷工了,不給曹操出主意,坐視曹操大敗。

這是為什麼呢?這就牽扯到曹營的兩個勢力,一個是曹黨,一個漢黨。曹操因為是奉天子令諸侯,身邊的人很多是衝著他手上的漢獻帝劉協去的,比如荀彧,名為曹操參謀,實為漢臣。他們是不願意看到曹操過於強大的。

另一個證據,赤壁之戰後,曹操發出求賢令,公開挑戰東漢以降選用人才的標準:用人用德,而是惟才是舉。這其實就是對這些士族謀士參謀的反擊,要建立自己的人才班子。

因為人心不齊,所以擁有絕對優勢的曹操大敗。

這是一場除了劉備之外,蜀營幾乎全部反對的戰爭。

因為這是一場替關羽報仇的戰爭,屬於忿兵,爭恨小故,不忍憤怒者,謂之忿兵,兵忿者敗。

諸葛亮首先不同意,諸葛亮的隆中對,就是聯孫抗曹,至少不跟東吳大規模對抗。但諸葛亮當時還沒有絕對的權威去影響劉備,他在關羽敗走麥城,劉備夷陵之失中表現得讓人失望。根本匹配不上一流軍師的稱號。這可能跟他未得劉備真正重用有關。

諸葛亮一定得劉備死,關羽死,張飛死,三個人死了,才有發揮的機會。

趙雲也不同意劉備用兵。張飛倒是沒表達意見,只是沒出發就被砍死了。

劉備是自己一個人衝了上去,要謀士參謀沒謀士參謀,要大將沒大將,他自己又是素不知兵,只好再次為大家奉獻劉跑跑的傳統劇目做為告別演出。

可見,這三場戰爭,失敗者問題都出在自己身上。

共2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三國趣話
三國蜀漢
三國曹魏
三國東吳